close










茶名:2010年國艷七彩普洱—曼糯生茶餅---明前春尖純料特製

茶廠:勐養國艷茶廠

年份: 2010年4月

規格:淨含量:400公克(限量2666餅)

說明:

一、       曼糯古茶山
(一)

       曼糯古茶山在勐海的北面,距離西雙版納州政府所在地景洪市130公里,曼糯是勐往鄉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地,也是第一個住進勐往的布朗族村寨,祖輩是從瀾滄遷來的,來曼糯有400多年了,七八十年前曼糯還很興旺,有三個布朗族大寨,人戶超過200戶,家家都有茶園,寨子裏有兩座佛寺,每逢傣曆新年節是曼糯最熱鬧的日子,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歡聚。 經過3小時顛簸,來到猛往,從猛往到曼糯還有8公里的山間公路,一到下雨,車子是上不去了,只有冒雨徒步上山。走出猛往,往山上看去,山頂全被烏雲蒙蓋,“真是有雨的山無頂,沒雨的山無腰。”沿著彎曲的公路一走3個小時才到曼糯,好漂亮的村莊,成林的古茶樹圍著村莊,可以說是以茶樹為籬;豬雞在路上串來串去,燕子飛過古色的屋頂,落在電線上;目前的古茶林約2000畝。

      現在的曼糯,是一個居住著有布朗族、拉祜族、漢族的雜居村寨,目前的已經超過了200多戶,家家都有茶園,寨子裏有兩座佛寺,每逢傣曆新年節是曼糯最熱鬧的日子,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歡聚。後來由於茶葉不好賣了,曼糯人無錢維修佛寺,兩座佛寺於1958年拆去。沒有了佛寺,外鄉人來曼糯的就少了。茶葉興,曼糯興,茶葉衰,曼糯衰,商道寂靜、曼糯也就寂靜了。 曼糯的古茶園面積大,但損毀比較嚴重,成林連片的少,茶樹分散,但從現存古茶樹占山面積來看,一百年前茶園沒損毀是面積至少在五千畝以上。曼糯在猛海到瀾滄的古道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猛海至瀾滄的公路修通,曼糯的古道行人漸少,馬幫也沒有了,曼糯的茶沒人買,村民只好砍去茶樹種糧食,茶園年年漸少。    
 (二) 

曼糯古茶山對許多關注的人來說,一定還很陌生,過去很少聽說過。近10年來各種介紹猛海茶葉聚焦點多在南糯山、布朗山、巴達山、賀開山,極少有曼糯茶山的消息,其他山都被炒得又紅又火,唯曼糯還默默無聞的藏在大山深處。它的歷史面觀、今日狀況、少有人知,誰在曼糯種過茶,曼糯有多少古茶園?它能算個茶山嗎?一個個疑問,還無人解答。現目前已經有人提出要為普洱茶古茶山修史了,不修則罷,若真要修史,曼糯這個地名是無法刪掉的。也許有人要問,真正以前歷史尚未露出的曼糯竟然會有此重量?曼糯是否有資格入冊,讓我們先去讀讀曼糯,打開曼糯的塵封。
       曼糯在哪里?它不連南糯山,不靠布朗山,也不接巴達山,它獨坐勐海縣最北端,距勐海縣城100多公里,從縣城去看它不容易,順著瀾滄江去找它則容易得多。

       瀾滄江裏流出思茅便進入西雙版納,進入西雙版納後滋潤的第一塊土地便是猛海縣猛往鄉,曼糯便在這裏。
       曼糯在猛往地界內,明隆慶四年(1570年)車裏宣慰劃分十二版納時勐往屬於勐拉版納(勐拉版納包括今思茅市區和今普洱縣城一帶在內),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對西雙版納進行改土歸流成立普洱府時,勐往在瀾滄江西岸,沒有受到改流(改土歸流成立普洱府,勐拉版納被分解,思茅劃入普洱府),但勐往與流官統治的思茅僅一江之隔,車裏宣慰司對猛往很難掌控,曾將勐往劃給勐遮土司代管。從普洱府成立到清朝結束,勐往一帶處於一種流官政權、土官政權都無法嚴格有效管控的狀態,所以漢人在清代光緒初年已到曼糯定居。民國成立後勐往改為臨江縣,後又改為臨江行政區,曼糯隨其劃轉。曼糯是勐往鄉最大的布朗族聚居地,有布朗族居住地地方就有古茶園,這是雲南茶人都知道的“濮人種茶”的定律,依據這個定律,說曼糯有古茶園就容易理解。
      民國以前,西雙版納瀾滄江以西各茶山的茶葉大都經猛海--猛阿--猛往從糯紮渡過瀾滄江進思茅、普洱。這是江外的運茶古道,這條道穿過曼糯,從曼糯到思茅4天的路程,到瀾滄營盤1天的路程(營盤也有漢人收購茶葉),曼糯茶外運比南糯山、布朗山更為方便,這是曼糯過去興盛的地利因素。
      曼糯因靠近思茅,漢文化接觸較早,寨子裏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能講漢話,與老人們交談可以獲得不少曼糯的資訊。據老人們介紹,曼糯的布朗人是從瀾滄遷來,來曼糯有400多年了,七八十年前曼糯還很興旺,有三個布朗族大寨,人戶超過200戶,家家都有茶園,寨子裏還有兩座佛寺,瀾滄、思茅的布朗族都來曼糯賧佛。曼糯附近有塊巨大的岩石,上面有只仙人腳印,不僅方圓百里,連緬甸的布朗族也常來朝拜這塊有仙人腳的岩石。。
      曼糯現有3個寨子,大寨、上寨、中寨,大寨為布朗族寨,上寨為漢族寨,中寨為漢族與拉祜族同住。布朗族有90多戶,漢族有30多戶,拉祜族只有10多戶,漢族寨與布朗族大寨相距不到50公尺,僅隔一條村道。漢族寨為平房,布朗族寨為杆欄式木樓,從建築上便能分出哪是漢族寨,哪是布朗族寨。漢族寨的村民說他們自祖上來曼糯已有五代,由此推斷數漢人是光緒年間來曼糯定居的。
      曼糯最早的居民是布朗族,茶園自然由他們所開,三個寨的布朗人歷史上共種過多少茶園,沒有史料可查,我們只能去山上一次一次地測看。
       曼糯的古茶園分佈於寨子旁及四周的山坡上,順著進村的大路走,離寨子還有半公里便可看見成片的古茶園,曼糯久遠的歷史便進入視線。寨子邊布朗人的菜地裏幾棵七 八米 高的古茶樹枝葉繁茂濃綠成帳,兩個人站在一棵樹上摘茶,身子被枝葉遮擋得看不見。寨子裏的布朗族老人說,像這樣的大茶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有很多。曼糯大寨與上寨緊緊挨連,兩個寨子後面是一道較為平緩的山梁,東西長約5公里,整道山梁到處是零星的或成片的古茶樹,順著草坡走看,草叢裏有數不清的
古樹茶樁,可以看出這道山梁過去全是茶園。曼糯種著糧食的地裏也零星生長著古茶樹,這些種糧食的地無疑也是茶園所改,筆者為考察曼糯古茶園曾隨曼糯村的幾位村幹部在山上轉了一天,幾位村幹部卻說一半古茶園都沒走完。曼糯的古茶園面積大但損毀比較嚴重,成林連片的少,茶樹分散,但從現存古茶樹占山面積來看,一百年前茶園沒損毀時面積至少在五千畝以上。曼糯的布朗族老人也說,聽上輩人講,過去茶園太多,3個寨的布朗人都管不過來,才分了許多給漢人和拉祜人。

      曼糯在勐海到瀾滄的古道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猛海至瀾滄的公路修通,曼糯的古道行人漸少,馬幫也沒有了,曼糯的茶沒人來買、村民們只有砍去茶樹種糧食,茶園年年減少。另外一方面,猛往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以後重點發展的是橡膠,茶葉不再是主角,幾十年來全鄉也沒有增加多少新茶園,廠家也很少去光顧猛往,曼糯的過去,曼糯那幾千畝古茶園真正是被外界遺忘。 五六十年的遺忘,自然的人為的毀損,使曼糯古茶園傷痕累累,即使如此,至今曼糯留下的約2000畝古茶園,從可採摘的面積和產量來看,並不比巴達、倚邦、莽枝、攸樂、革登古茶山中的任何一個少,還給“曼糯古茶山”一個地名,今日也有資格受之。 歲月流逝,曼糯無言,如今尋它,美質依然。方圓十裏的古茶林故地,2000多畝尚存的古茶園,便是曼糯留給人們為它重新定位的珍貴史料。
 摘錄:西雙版納州誌
  
 

二、特色:
特殊的茶山---曼糯古茶山,特殊的口感,此餅內外一口料手工舖陳,尋覓失落深藏的老茶山,取其珍貴優質茶菁,用心手工拼配,大葉顯毫,片片美觀有質感,整餅條索分明層次美感,內質有味,涵韻待發,找好茶樹配好茶料,端視好茶不孤寂,內韻轉化回甘後,萬人尋覓那遙遠深藏老茶山屬難得。

 
三、勐養國艷茶廠:
西雙版納國艷茶廠,是一家有著深遠歷史傳承,專注於普洱茶專業的專業化生產經營廠家。國艷茶廠以誠信、務實、共贏為經營綱領,用心做好"國字號"普洱茶,努力成長為基業長青的國家級茶葉公司。

國艷茶廠創始人、國艷茶廠董事長董國艷,是知名茶學專家、高級茶葉工程師、中國普洱茶十大知名企業家,曾任猛海茶廠技術副廠長,畢業於雲南農業大學茶葉專業,從事普洱茶研究16餘年。先祖董桂是大理國文學學士,茶學家,曾得到光緒親題的"望重成均"的木匾。精湛的茶葉調配技術,深厚的中華民族文化,成就了高品質的國豔普洱茶。
在普洱茶行業內,國豔茶廠首家成立普洱茶研發小組,聘請雲南農大食品科學院 龔家順 教授文技術顧問,聘請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等茶商為市場顧問,聘請企業專家為形象顧問,在傳統工藝基礎上,研發製造高技術含量、高文化涵量、獨具風味特色的國豔普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茗若居普洱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