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扁竹(吳秋平) (1).jpg

扁竹(吳秋平) (2).jpg

扁竹(吳秋平) (3).jpg

扁竹(吳秋平) (4).jpg

扁竹(吳秋平) (5).jpg

扁竹(吳秋平) (6).jpg

扁竹(吳秋平) (7).jpg

扁竹(吳秋平) (8).jpg

扁竹(吳秋平) (9).jpg

扁竹(吳秋平) (10).jpg

扁竹(吳秋平) (11).jpg

扁竹(吳秋平) (12).jpg

扁竹(吳秋平) (13).jpg

扁竹(吳秋平) (14).jpg

扁竹(吳秋平) (15).jpg

扁竹(吳秋平) (16).jpg

扁竹(吳秋平) (17).jpg

扁竹(吳秋平) (18).jpg

 

壹、作品:

壺名:扁竹(1704

作者:吳秋平

泥料:底槽清

年份:乙未年初春

資歷:國家級工藝美術師

容量:約300cc

制作:全手工制作

 

貳、簡介:

吳秋平

(一)、國家級工藝美術師

優秀中青年陶藝家

江蘇省陶瓷協會會員

宜興市陶刻協會會員

 

(二)、藝名:「石菊」,又名「陶藝軒」主人,南京師範大學工美專業大專畢業。於2000年創立了「藏壺樓工作室」。1974年出生於江蘇宜興,自幼酷愛書畫。19926月進江蘇省宜興市紫砂工藝廠學習紫砂陶刻。學藝期間,深得多位名師悉

心指教,並於2013年參加清華大學人文藝術與陶瓷高級研修班學習。經過多年的刻苦努力,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個人風格,其陶刻作品及書法、繪畫、金石,詩文為一體,用刀爽駿且厚重,線條含蘊而古樸,達到了平淡中見新奇,淡泊中含洗鍊的高藝術境界。近年來,作品頗受國內外紫砂壺收藏家的一致好評。

 

(三)、一張泥凳,一盞白熾燈,一瓶墨水,一塊海綿,幾把刻刀,幾枝毛筆,這就是紫砂陶刻藝人工作時的主要工具。印象最深的是“七大老藝人”之一、著名紫砂陶刻家「任淦庭」老人的一幅工作像,這也是幾乎所有陶刻藝人的真實寫照。

青年陶藝家「吳秋平」在對紫砂壺進行裝飾時的場景,他眉頭微鎖,凝神貫注於刀筆之上,心無旁騖。筆刀走過,只聞鏗鏘沉穩的“沙沙”聲,並時不時地伴有用嘴吹走被刻刀帶起砂泥的“呼呼”聲。這樣的畫面,單調、寧靜,又有一些唯美的寂寞,然而,卻成就了「吳秋平」不少上乘的紫砂作品。

「吳秋平」在紫砂壺的畫面裝飾上以筆法細膩著稱。他以一代巨匠、中國現代花鳥工筆劃宗師「陳之佛」先生的《松齡鶴壽圖》為藍本創作的“大石瓢壺”,再現了名畫的風采。十隻丹頂鶴,在壺身上通轉排開,正面八隻,背面兩隻,有停立,有漫步,有凝視,有回盼,各盡其態。每只鶴都刻畫得細緻入微,身上每一絲羽毛都歷歷在目。丹頂鶴身後是壽曆千年的青松,根深葉茂,盡顯蒼勁。與陳之佛原作豔麗中透著古樸的藝術效果相比,「吳秋平」繪於壺上的這幅《松齡鶴壽圖》則多了一份金石味與清新感。另兩把以動物為題材的“茄段壺”,壺上刻繪《虎嘯生風圖》,一展獸中之王“雄風大王,一致怒吼,威震山河,勢吞小丑”的威武雄姿。紫砂壺雖小,卻將老虎氣吞山河的氣勢展現得如此之精妙,這就是「吳秋平」有別他人之處。

“仕女圖”是自魏晉延續至明清的頗受文人畫家喜愛的創作題材,如今也時常被陶刻藝人應用于陶藝作品上。「吳秋平」在紫砂壺上以“四大美人”為題材創作的四把“美人肩壺”,同樣以細膩的筆法將“四大美人”都刻畫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與壺上繪畫相比,「吳秋平」的壺上書法則更加地變化莫測,兼具各家字體。十餘年的苦心修煉,「吳秋平」的紫砂陶刻作品已非僅僅流於技藝上的純粹用到,在嫺熟技藝的庇佑下,「吳秋平」的創作已經上升到了藝術層面,他的作品,是文學、繪畫、書法、金石渾然一體的完美結合。

 

叁、*紫砂藝術認識序篇--分享參考

一、何謂原礦紫砂泥?

(一)、紫砂泥料的八大特點

紫砂的特別之處,在於天然具備了原礦的化學組成,經過簡單處理以後,就可以由坯手任意捏制,不但可以定型還可以加工,乾燥後能燒製成完整的產品。這樣的工藝性能,是一般經過加工以後進行生產的陶瓷、陶土泥料根本不具備的。

紫砂泥材質的特點:

1、可塑性能高

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異的不同造型。製作時粘合力強,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用它單獨製作流、把,粘到壺體上後,仍可加泥雕琢施藝。方器的泥片單獨成型後,可用脂泥鑲接再進行加工。

2、生坯強度大

壺的口蓋,在製作生坯時可以做到嚴絲合縫;造型輪廓線條,可規矩嚴謹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勁鍵粗獷,與壺流比例合度,但不會連帶壺口面失圓;可以製作與壺身同樣大的大口面壺型。

3、單獨可成型

例如「清水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他原料就能單獨成型。

4、燒成變形小

不同泥料的紫砂壺坯,雖然燒成收縮比不一,燒成溫度範圍也較寬,但均變形率小。

5、透氣性能好

石英團結體內部的氣孔為閉口氣孔,包裹在石英團結體周圍的氣孔群為開口氣孔。雙重氣孔結構,使紫砂壺氣孔微細,密度高,透氣不透水,具有較強的吸附力。

6、鬱閉不竄味

壺口壺蓋能吻合嚴密,位移公差小於0.5毫米,減少抵擋了混有黃麴黴菌等黴菌的空氣流入壺內的管道。能長時間地保持茶的色香味,相對推遲了茶葉的變質發餿。

7、冷熱可急變

除了「朱泥」屬於特例外,「紫砂泥」均冷熱急變性能極佳,可適應驟熱驟冷的條件,沸水沖泡後急入冷水,亦少有爆裂。

8、光澤多沉穩

紫砂泥成型後,平整、光滑、富有光澤,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包漿生幽幽之光,奪目而不晃眼。

以上是為一些紫砂基本知識,供參考

 

(二)、不懂紫砂壺的人該怎麼去看壺?

不懂壺的人怎麼看壺呢?

人有骨架、肌肉、皮相,壺有線條和輪廓。藝人以素描的手法直接取相,眼、手、心相應以與造物肉搏,線條以其勻整、流動、回環、曲折,傳遞著壺的體積、形態與生命。

一個人,挺胸、抬頭、闊肩,我們便稱其有“精神”,因其骨架重心向上提。一把壺有無精神,也要看骨架。所謂“美人在骨不在皮”,骨架搭得好,壺的精神也就截然不同了。

精神主骨,重在肩胸,在視覺上體現在壺體局部的“折角弧線”,當局部折出角度之後,猶如人之肩膀舒展,重心提升。若折角弧線流於淺弱,肩膀瑟縮,則骨相單薄。

若以五官來賞,那壺的五官是哪些呢?

1、壺嘴:

紫砂壺的嘴、把和鈕,制壺者通常稱其為似人的五官,大小比例絲毫不能苟且。嘴、把和鈕的造型處理要與壺體形態相協調,不可太張揚或太弱。壺嘴的類型大致可分為一彎嘴、二彎嘴、三彎嘴、直嘴和流曲等多種。

好的壺嘴,造型要適合水流曲線的變化,壺嘴的長短、粗細,裝在壺體上的位置都要恰當。
壺嘴內壁一定要通暢、厚薄均勻,壺蓋上的通氣孔要大小適當,不易被水汽堵住,注茶時空氣流通,並形成一定的壓力,小小壺嘴也有那麼多門道,藝術路上只有精益求精。

2、出水口:

紫砂壺嘴的出水孔,不太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出水暢與不暢,出水孔至關重要。早期紫砂壺出水孔,人們大多想像為獨孔,其實並非完全如此。紫砂壺出水孔,應是隨著茶葉的焙制方法的發展和飲茶習俗的變化而變化的。

1)、【獨孔】

2)、【球孔】

3)、【網孔】

起初,紫砂壺為獨孔,極易被茶葉堵塞,但最遲在晚明時,已有個別紫砂壺出水孔為錢形孔,但不知為什麼沒有普及開來。直到晚清,紫砂壺出水孔,才流行改作多孔。“文革”時,有批紫砂壺外銷至日本,這批外銷壺裡,出水孔設計為半球形網孔。這樣泡片茶時,可避免茶葉堵塞。

3、壺把

紫砂壺的壺把形態有端把、橫把、提梁三種類型。其中端把的形式最為常見,就是傳統中的執壺把,今天較為常見的多為環形把。橫把,就是壺把與壺嘴成90度角。橫把壺,早在唐代長沙窯中就已有生產,可見在唐代比較流行。現在國內一般很少見到橫把壺,但是日本人、韓國人品茶時多用橫把壺。

提梁壺類型,古已有之,原始陶器及青銅器造型中皆有。紫砂壺中的提梁又有兩種形式之分,一為硬提梁,一為軟提梁。

4、壺足  

紫砂壺的底足可分為一捺底、加底(圈足)和釘足三種類型。

「一捺底」是紫砂壺底特有的樣式,薄薄的底片,嵌入壺體,底呈凹形。因紫砂另外無須上釉,燒成時便沒有粘底或粘匣缽的顧慮,盡可採取最簡潔、最方便、最精巧的做法。

在看壺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換位思考下,把壺當做一個人來看下,看看這個“人”身材如何,五體協不協調,基本上就可以確定其形是否到位。看壺如看人,看一把壺的神韻,就要看壺的“五官”組合在一起是否有精神。

紫砂壺如人,不僅以血肉之軀立世,更追求風神之美,將用和意渾然相通。這一過程中,實現著很多的對立與統一,如賓主之序、均衡之變、節奏之美、大小曲直等等,這一系列的對立和統一,本質是審美的張力。

中國古代哲學的經典,在紫砂誕生的那天起,就與它一道,共同塑造著不朽的東方傳奇。 “善學還從規矩”凡學,不可自作聰明,需知一器方圓自有度,莫將“馮馬”亂糊塗。唯有吃透章法,縱橫使轉間皆能出規入矩,始可言變、言新、言奇。

 

三、養壺:參考壺友總結養壺的最佳方法

養壺是一種樂趣,需要對紫砂有一定的瞭解,到目前養壺已經總結出一套專有的方法,在養壺的過程當中相關的輔助工具應運而生,值得注意的是如何才算是一個正確而又最佳的養壺方法呢?

1、專壺專用、一壺事一茶

因紫砂泥特殊的胎體結構(雙氣孔結構、分子以鱗片方式排列),而能夠吸附茶湯中茶浸出物(紫砂壺茶具的吸水率為1.6%-7.05%),促使胎體發生變化,並能夠散發所泡之茶的氣味。玻璃、瓷質、不銹鋼等材質的壺因其胎質緻密而不透氣,難以使茶湯長時間的保持優良品質。愛壺品飲人士,獲得砂壺,經過“開壺”保養、去除砂壺土腥氣之後,用幾類茶試壺。根據自己的喜好,而最後決定此壺泡哪種茶,爾後一直不變,做到“專壺專用”。平時泡茶依茶擇壺,“一壺事一茶”,嚴格區分,泡茶品味。

2、及時清理茶渣、保持壺內清潔

紫砂壺因其特有的雙氣孔結構,以及嚴密的造型,能夠推遲茶湯變慢的時間,對茶湯中氧氣的保有時間遠遠長於其他茶具。為了使茶壺能夠多吸收茶汁,常有人不清理或遲清理茶渣,認為可“積累茶山”,加快養壺效果。其實,長期使用的紫砂茶壺,“茶銹”還是要清理的,因為“茶水在久置後會氧化生出褐色的茶銹等物質,附著在茶具內壁上,長期含有茶垢的壺會影響美壺質感”。因此,每次飲泡完茶湯後,要及時清理茶渣。壺內的茶銹可定期用棉質的紗布用力蹭擦除去,但不可使用洗滌劑。清理完茶渣之後。要把壺蓋和壺體分開放置於通風乾燥之處,不可蓋住蓋子保存,否則易生黴菌;放置在有異味的櫥櫃等地方也不可。假若舊壺長期不用,致保養不當壺內發黴、生有菌斑等時,當用洗滌劑仔細清洗,也可按照開壺之法養護;放在窯中進行二次燒制也可以,但存在風險,茶人壺友當慎為之。

3、用棉質或細布茶巾擦拭壺體

在泡茶的過程中,用棉質的帶有所泡茶湯的濕茶巾對壺體進行擦拭,可有效地促使茶壺變得乾淨整潔。微量茶湯的滋養,能夠促使茶壺胎質發生變化。在用壺巾擦拭之時,需要謹慎為之,不可過度猛擦。對有些“工”有缺陷的“流涎”造型的壺,要注意及時擦拭清理壺流下部的茶湯。以免長期因保養不善造成壺整體“包漿”的缺陷。對壺身的壺流、壺把轉接處,壺蓋的內口外沿、壺鈕等轉接處要細心擦拭,這些“偏僻處”容易被忽視,長期以往,容易積垢,會影響茶壺的整體養護效果。

4、不要接觸油脂類物質,時常用手摩挲把玩

紫砂壺一旦沾染到油脂。就容易發出“賊光”,易養出帶有花斑的壺。壺體的內外均不可沾染到油脂。每次茶事活動,都需淨手弄茶,一是使茶免受異味污染;二是茶壺能得到良好的保養。在喝茶的過程中,用潔淨的手對砂壺摩挲、把玩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人手分泌的體液對於紫砂陶。甚至於竹、木頭、牙、角、玉等材質均有良效,這已被諸多玩家所證實,但現在無法通過儀器分析檢驗出來。一般而論,新壺初始養護使用的第一年,壺體外觀色澤會有較多改觀,泥色會比原色沉靜,蓋與壺口之間會更密合,通轉舒暢。從第二年開始到第五年之間,茶垢會使壺壁內外色調一致。壺基本上已脫盡燥氣,漸顯雅光,益茶性明顯。五年之後,壺的感官變化極為緩慢,很難在十年、二十年間有大的突破。但壺的光澤卻更雅致如玉,有溫潤之光澤,以案頭清供,則愈發彰顯其沉靜之美。

5、讓壺有休息的時間

泡茶之壺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可以讓壺乾燥一下,這樣壺體有吸附茶汁的條件,有助於改善壺胎泥質結構。有的壺,長期的使用過程能使胎體泥質變的更好,更適宜發揮茶性,甚至有的壺原來滲茶的小缺陷,在長期茶汁的滋養下而消失。有些「段泥壺」,有時使用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吐黑”現象,可用間停方式。能逐漸減輕此現象。乾燥的壺體,尤其是胎質較為疏鬆的壺體,沖入開水之後,因其特有的雙氣孔結構的胎質,能聽到開水滋潤壺胎的滋滋聲,隨開水泡出的茶葉浸出物對改良壺胎十分有益。

6、依茶擇壺,使茶性與壺性相得益彰

不同茶類的茶性相差很大,因此,沖泡各類茶的方法、水溫、沖泡時間、茶具選用、飲用方法等等也各有差別。明代「許次紓」《茶疏》中說:“茶滋于水,水借乎器,湯成於火,四者相須,缺一則廢。”說明了泡好一壺茶必須要做到水好、火足、具美。現在茶藝之中講究“茶、水、器、火、境、技藝”的和諧一致。用泉水、紫砂壺泡好一壺茶成為“水為茶之母,壺為茶之父”之說的典範。

7、養壺不要刻意而為之

壺經養護彰顯美韻,假若過於急功近利,急於求成,茶也不喝,一心想得壺之“包漿”而“玩物喪志”,那就背離了養壺的意義。順其自然地喝茶、養壺,才是茶人壺友積極生活、投身世事地踐行茶之道與壺之道。

養一把好壺不但能有成就感,讓你對紫砂印象更深刻,同時讓你有高尚情操,更有氣質,紫砂壺不單單是收藏品、生活用品,更是一種藝術品,細細品味紫砂,你會從中感受到更多。

 

四、結論:一壺一世界,杯茗品人生

「宜興」的獨特材質:「紫砂」,造就了我們廣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興」這個陶都名氣。他們創造的寶貴財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藝品,就是工藝的證明、品質的的證明。所以說:紫砂是一種特質、紫砂是一門工藝、紫砂是一種品質、紫砂是一門道德。

「紫砂壺」的出現,與茶的相得益彰,直接影響了茶文化與品茗的審美境界。小小一杯茶,能牽引你的味蕾,能帶動你的審美,更能讓你心愛的壺在這茶湯的泡養中日漸光彩。不知是好茶成全了好壺,還是好壺襯托出了好茶。

然而,不管是泡茶、喝茶還是養壺也罷,都需要一份耐心。茶,最初是苦的,但苦是暫時的。

茶道,猶如人生之道。自古以來,文人雅士總是把品嘗佳茗,和品味人生相提並論,以茶道來省悟人生之道。品茶,就是品自己的人生。

很多人不喜茶中苦澀,沒有耐心去品完苦中甘甜,也就永遠體會不到那種苦盡甘來的快意。一杯茶,喝入口中,先得其苦,再得其甘。人生亦如此,先苦才會後甜。

喝一杯茶,拿起、放下。拿起是為了「生存」,放下是為了「生活」。當拿起一杯明知苦澀無比的茶,你是否能喝下?放下茶杯,你能否要放下對苦澀的回憶,風輕雲淡?

如果說一個連茶都沒有耐心品完的人,那更不會有耐心的去養一把壺。也許剛開始還激情滿滿,後來卻日漸消極怠工。幾個月後,耐心消失殆盡,乾脆就束之高閣了。

顯然,在當下這個追求短視快速的環境中,卻變成了大多數人缺失的能力了。原來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泡出一壺好茶,養成一把好壺的。

沒有耐心喝完一杯好茶,也過不了養壺這關,還如何進入用壺的進階呢?茶與壺,無非都是耐心的成全。耐心大一分,能量也大一分。

給自己手中的那杯茶、那把壺多點時間,在茶湯賦予的寂靜氛圍中,沉浸自己,認真喝茶。品茶,養壺,可以不求其中深意,但求一分耐心與平常心;賞壺、品茗之喜悅,盡由心中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茗若居普洱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