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其為“花卷茶”?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踩製花卷茶的黑毛茶原料中有花白梗;
二是外包裝的竹篾長籃織成了棱形的花紋;
三是捆綁花卷茶、保持其不再回彈的七道捆篾也採用花紋鎖緊,
有“三花”之稱,故取名為“花卷茶”。
花卷茶始名“百兩茶”,即每支淨重 一百兩 ,
折合3.125公斤 。“千兩茶”是在“百兩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其原料都是質地較好的黑毛茶。經過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
因全是手工操作,茶工十分辛苦。成品“千兩花卷茶”呈圓柱體形,
長150厘米 ,周長60厘米 ,外用蓼葉、棕片和竹篾箍緊包裝,
淨重31.25公斤 ,合舊秤 一千兩 ,故得“千兩茶”之名。
花卷茶的踩製技術要求高,沒有專門師傅傳授,一般人難以掌握,
因此,掌握了這門技術的人不輕易外傳。
在舊時的安化,踩製花卷茶技術有“傳子(媳)不傳女(婿)”的舊俗。
花卷茶的製造源于山西茶商常萬達。
十八世紀中葉,俄國對中國茶葉的需求量日增,
中國茶葉貿易在俄國獲得了巨大的利潤。
居住在山西榆次縣的茶商常萬達看準了這一契機,
決定遷居中俄邊境恰克圖,發展對外商貿,把茶葉生意做到俄國去。
從風和日暖、綠樹成蔭的南方,到冰天雪地、寒風呼嘯的新西北利亞,
遙遙萬裡,為了保證茶葉在運輸中的質量,常家人想了許多辦法,
因黑茶鬆散,便踩捆成包,先運回山西,再轉銷蒙古和俄國;
可是,踩包後的黑茶仍然體積龐大,不便於駝隊運輸,
又改為半圓柱體的簍子,這種包裝兩簍相合,
就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帽盒狀,又稱為“帽盒茶”。在長期的長途運輸中,
由於經常日曬雨淋,當運到銷售地點以後,
有許多茶葉都走味了,沒有原來的那麼香。
常萬達久經商海,又多次親臨茶葉產地湖南安化,
在他的心目中,那是一個青山綠水、風光秀麗的地方,
除了盛產茶葉以外,還盛產楠竹、棕片、蓼葉。
他想,要是內用蓼葉、中間用棕片、
外面用楠竹篾把茶葉層層捆緊包裝起來,做成一條條重量相同的茶葉,
不但茶葉不會變質,而且運輸更會方便;更為重要的是,
在草原上與牧民進行交易時,也不用再過秤了,真是一舉三得的好事。
於是,常萬達決定將每支茶的重量定為 一百兩 ,在第二年開春之際,
就吩咐進山製茶的伙計,按照他的想法去做。
茶商們到達湖南安化以後,按照東家的吩咐,經過反覆捆壓,
做出了重 一百兩 、內包蓼葉、中包棕片、外裹花紋竹篾的圓形長條茶葉,
因淨重 一百兩 ,就稱為“百兩茶。”“百兩茶”經過長途運輸到恰克圖后,
不但茶葉的原味沒有改變,而且還增加了一股濃濃的竹葉清香味,
受到了客商的一致好評。唯一不足的體積太小,在駱駝背上不好裝載,
要是裝得少,運費不合算,裝多了,就會從駝背上就會垮下來。
第二年,常萬達根據這一情況,加大茶量,
將“百兩茶”改為“千兩茶”,每駝可馱六支,折合四百二十多斤,
符合每駝的標準重量。不但運輸起來方便,茶味更加濃香,
而且也十分適合牧民收藏和搬遷。
“千兩茶”形如圓木,表面烏黑油潤,裡面呈豬肝色,堅硬如鐵。
消費者食飲,需用鋸鋸斷,再搗碎。過去,
曾有常家茶商將整支“千兩茶”放入水中浸泡,經七年后,
其茶心仍不濕。“千兩茶”成為了暢銷國內外的特殊茶品,
並被稱為“茶中之王”。從清代一直沿襲新中國建國初期。
經湖南省茶葉科學研究所檢驗,該茶表面烏黑油潤,
金花普茂,湯色紅濃,滋味醇濃,回味甘甜,
尤其是每克干茶的金花數量達到了九十九萬多個,
是茯茶國家標準的三點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