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稱其為“花卷茶”?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踩製花卷茶的黑毛茶原料中有花白梗;
二是外包裝的竹篾長籃織成了棱形的花紋;
三是捆綁花卷茶、保持其不再回彈的七道捆篾也採用花紋鎖緊,
有“三花”之稱,故取名為“花卷茶”。

       花卷茶始名“百兩茶”,即每支淨重 一百兩 ,
折合3.125公斤 。“千兩茶”是在“百兩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其原料都是質地較好的黑毛茶。經過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
因全是手工操作,茶工十分辛苦。成品“千兩花卷茶”呈圓柱體形,
150厘米 ,周長60厘米 ,外用蓼葉、棕片和竹篾箍緊包裝,
淨重31.25公斤 ,合舊秤 一千兩 ,故得千兩茶之名。

       花卷茶的踩製技術要求高,沒有專門師傅傳授,一般人難以掌握,
因此,掌握了這門技術的人不輕易外傳。
在舊時的安化,踩製花卷茶技術有“傳子(媳)不傳女(婿)”的舊俗。

       花卷茶的製造源于山西茶商常萬達。

      十八世紀中葉,俄國對中國茶葉的需求量日增,
中國茶葉貿易在俄國獲得了巨大的利潤。
居住在山西榆次縣的茶商常萬達看準了這一契機,
決定遷居中俄邊境恰克圖,發展對外商貿,把茶葉生意做到俄國去。
從風和日暖、綠樹成蔭的南方,到冰天雪地、寒風呼嘯的新西北利亞,
遙遙萬裡,為了保證茶葉在運輸中的質量,常家人想了許多辦法,
因黑茶鬆散,便踩捆成包,先運回山西,再轉銷蒙古和俄國;
可是,踩包後的黑茶仍然體積龐大,不便於駝隊運輸,
又改為半圓柱體的簍子,這種包裝兩簍相合,
就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帽盒狀,又稱為“帽盒茶”。在長期的長途運輸中,
由於經常日曬雨淋,當運到銷售地點以後,
有許多茶葉都走味了,沒有原來的那麼香。

        常萬達久經商海,又多次親臨茶葉產地湖南安化,
在他的心目中,那是一個青山綠水、風光秀麗的地方,
除了盛產茶葉以外,還盛產楠竹、棕片、蓼葉。
他想,要是內用蓼葉、中間用棕片、
外面用楠竹篾把茶葉層層捆緊包裝起來,做成一條條重量相同的茶葉,
不但茶葉不會變質,而且運輸更會方便;更為重要的是,
在草原上與牧民進行交易時,也不用再過秤了,真是一舉三得的好事。
於是,常萬達決定將每支茶的重量定為 一百兩 ,在第二年開春之際,
就吩咐進山製茶的伙計,按照他的想法去做。

        茶商們到達湖南安化以後,按照東家的吩咐,經過反覆捆壓,
做出了重 一百兩 、內包蓼葉、中包棕片、外裹花紋竹篾的圓形長條茶葉,
因淨重 一百兩 ,就稱為“百兩茶。”“百兩茶”經過長途運輸到恰克圖后,
不但茶葉的原味沒有改變,而且還增加了一股濃濃的竹葉清香味,
受到了客商的一致好評。唯一不足的體積太小,在駱駝背上不好裝載,
要是裝得少,運費不合算,裝多了,就會從駝背上就會垮下來。

        第二年,常萬達根據這一情況,加大茶量,
將“百兩茶”改為“千兩茶”,每駝可馱六支,折合四百二十多斤,
符合每駝的標準重量。不但運輸起來方便,茶味更加濃香,
而且也十分適合牧民收藏和搬遷。

     “千兩茶”形如圓木,表面烏黑油潤,裡面呈豬肝色,堅硬如鐵。
消費者食飲,需用鋸鋸斷,再搗碎。過去,
曾有常家茶商將整支“千兩茶”放入水中浸泡,經七年后,
其茶心仍不濕。“千兩茶”成為了暢銷國內外的特殊茶品,
並被稱為“茶中之王”。從清代一直沿襲新中國建國初期。

        經湖南省茶葉科學研究所檢驗,該茶表面烏黑油潤,
金花普茂,湯色紅濃,滋味醇濃,回味甘甜,
尤其是每克干茶的金花數量達到了九十九萬多個,
是茯茶國家標準的三點三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茗若居普洱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