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恒順昌玉潤 (1) 13年恒順昌玉潤 (2) 13年恒順昌玉潤 (3) 13年恒順昌玉潤 (4) 13年恒順昌玉潤 (5) 13年恒順昌玉潤 (6) 13年恒順昌玉潤 (7) 13年恒順昌玉潤 (8) 13年恒順昌玉潤 (9) 13年恒順昌玉潤 (10) 13年恒順昌玉潤 (11) 13年恒順昌玉潤 (12)  

 

 

 

 

茶名:2013年勐海恒順昌茶葉公司【玉潤】【福鼎后坪高山白茶】---源自福鼎后坪高山茶---悠悠茶香、散溢四方、淡淡綿長、幽雅柔順、鼎級白茶、涵潤口韻、恰似春水、怡悅相得

出品: 雲南、西雙版納、勐海恒順昌茶葉有限公司

茶廠:雲南、西雙版納、勐海縣、尚德茶廠

年份: 2013年4月19日 規格:淨含量:1餅357克、1筒7餅、1箱4筒

說明:

 

一、白茶的歷史典故:

【御賜白茶遂為第一銘】

宋徽宗《大觀茶論》曰:『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崖林之間偶然生出,盡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者不

過四五家,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錛而已。』

 

二、陳年老白茶的妙飲:
【老白茶妙飲;尤呈犀角現】
採用傳統方式儲存,多年陳放後之老白茶,所轉化的物質層次更有內涵。

三、白茶的起源: 
關於白茶的歷史究竟起於何時?茶學界有些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白茶起於北宋,其主要依據是白茶最早出現在《大觀茶論》、《東溪試茶錄》(文中說建安七種茶樹品種中名列第一的是"白葉茶")中;也有認為是始於明代或清代的,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主要是從茶葉製作方法上來加以區別茶類的,因白茶的生產過程只經過"萎凋與乾燥"兩道工序。也有的學者認為,中國茶葉生產歷史上最早的茶葉不是綠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國先民最初發現茶葉的藥理價值後,為了保存起來備用,必須把鮮嫩的茶芽葉曬乾或焙乾,這就是中國茶葉史上白茶的誕生。

  白茶,素為茶中珍品,歷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現,迄今已有八百八十餘年了。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成書於1107~1110“大觀”年間,書以年號名)中,有一節專論白茶曰: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林崖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於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製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裏昭徹如玉之在璞,它無與倫也。

淺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宋代的皇家茶園,設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甌縣境)。《大觀茶論》裏說的白茶,是早期產于北苑禦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其製作方法,仍然是經過蒸、壓而成團茶,同現今的白茶制法並不相同。而白茶的生產,是于清嘉慶初年(1769)采芽茶製成銀針。1885年改采福鼎大白茶製成白毫銀針。

 

四、中國六大茶類之一白茶:

依據成品茶的外觀呈白色,故名白茶。六大茶類之一。白茶為福建特產,主要產區為福鼎、政和、松溪、建陽等地。基本工藝包括萎凋、烘焙(或陰乾)、揀剔、複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品質的關鍵工序。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質特點。屬輕微發酵茶,是我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此外,中國浙江的安吉白茶和貴州正安白茶因自然變異整片茶葉呈白色,不同

於帶有白色絨毛的一般白茶。

白茶,顧名思義,這種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區不多見。白茶生產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最早是由福鼎縣首創的。該縣有一種優良品種的茶樹——福鼎大白茶,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這種茶片生產出白茶。茶色為什麼是白色?這是由於人們採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使白茸毛在茶

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呈白色的緣故。

 

五、白茶採制: 
白茶採摘幼嫩、處理精細。穀雨前後開採,採摘標準為芽苞和一芽一葉初展,芽葉平均長度2.5釐米以下,通常炒制 一公斤 高檔白茶需采六萬個左右芽葉。 
    采回的芽葉需經過篩青、簸青、揀青、攤青“四青”處理。篩青和簸青分別在三角眼穀篩和畚鬥上進行,通過篩、簸達到篩去老葉片、莖梗、雜質,簸去單片和魚葉的目的。揀青是揀剔過大的芽葉,使芽葉大小均勻一致,便於攤青和炒制。攤青目的是蒸發部分水分,散發青氣,促使內含物質發生輕微的變化,利於做形和品質的形成。適度攤放的芽葉含水量為70~72%。

 

六、白茶炒制技術:

白茶炒制技術精湛,炒制技巧獨樹一幟。主要工藝分殺青、清風、壓片、乾燥四道工序。 
殺青在鍋徑60釐米的磨光潔淨的平鍋內進行。鍋溫160℃左右,每鍋投葉量150~200克
,採用抓、抖、拋三種手勢,達到不破壞酶活性,阻止內含物變化和失水的目的。
    清風:目的是散熱保色,清除碎片,保持芽葉完整。將殺青葉裝入畚鬥內,簸揚10~15次,當芽葉基本完整,葉溫降至30℃
左右即可。 
    壓片:是白茶別具一格的加工方法,是定形的關鍵工序。具體方法是將清風後的朵朵芽葉均勻地、不重疊地撒攤在竹匾上,然後鋪上乾淨的細夏布和塑膠薄膜,雙手用力地撳壓,使芽葉成片帶扁狀,當芽葉全部成扁片狀時為適。 
    乾燥:在烘籠中進行,分初烘和複烘兩個過程,初烘溫度120℃~70℃,投葉量為250~300克的壓片葉,適度初烘葉含水量35%左右,即有觸手感為宜,歷時25分鐘左右。初烘葉經過30分鐘左右的攤涼,使芽葉含水量重新分佈,便於幹度均勻一致。複烘溫度80℃左右,投葉量500克左右,當茶香顯露,手撚即碎,含水量8%左右即起烘攤涼,散熱包裝貯藏。

 

七、如何加工白茶:

採用單芽為原料按白茶加工工藝加工而成的,稱之為銀針白毫 ;採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政和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等茶樹品種的一芽一二葉,按白茶加工工藝加工而成的白牡丹或新白茶;採用菜茶的一芽一二葉,加工而成的為貢

眉、壽眉。 
白茶的製作工藝,一般分為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而其關鍵是在於萎凋。萎凋分為室內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兩種。要根據氣候靈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悶熱的晴朗天氣,採取室內萎凋或複式萎凋為佳。其精製工藝是在剔除梗、片、蠟葉、紅張、暗張之後,以文火進行烘焙至足幹,只宜以火香襯托茶香,待水分含量為4~5%時,趁熱裝箱。白茶制法的特點是既不破壞酶的活性,又不促進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顯現,湯味鮮爽。

八、白茶的茶質及特點 
白茶色澤金黃綠潤,茶香嫩香持久,沖泡之後,茶芽朵朵,葉底玉白,葉脈綠色,似片片翡翠起舞,顆顆白玉臥底,飲之,滋味鮮爽,唇齒流香,甘味生津,回味無窮。白茶內含營養成份高於常茶,經生化測定,氨基酸含量高達6%—10%左右,比常茶高二至四倍,茶多酚含量10.7%,比常茶低一半,葉綠素含量甚低。由於白茶品種珍稀,風格獨特,品質極佳。自古以來,白茶為世人所推崇,貴為絕品,民間謂為“茶瑞”。

九、白茶最主要的特點是毫色銀白: 
白茶最主要的特點是毫色銀白,素有“綠妝素裹”之美感,且芽頭肥壯,湯色黃亮,滋味鮮醇,葉底嫩勻。沖泡後品嘗,滋昧鮮醇可口,海外僑胞往往將銀針茶視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種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尤其是白毫銀針,全是披滿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狀挺直如針,在眾多的茶葉中,它是外形最優美者之一,令人喜愛。湯色淺黃,鮮醇爽口,飲後令人回味無窮。 

 

 

 

十、福建福鼎地理位置:

 

福鼎因其境內山太姥山之覆鼎峰而得名。福鼎市位於福建寧德東北沿海,有福建"北大門"之稱。北緯26°52』─27°26』,東經119°55』─120°43』。面積1526.3平方千米,海域面積14959.7平方公里。山地和丘陵地面積占士地面積88.1%,平原佔11.9%。現有耕地28.47萬畝,山地52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65%。海岸線曲折,長度432.7公里 ,福鼎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地勢由東北、西北、西南向東南沿海傾斜。全市最高峰青龍山海拔1141米 。大小島礁達200多個,其中島嶼81個,主要有福瑤列島、七星列島、臺山列島;主要港灣41個,其中沙埕港融商貿、漁業、軍事為一體,是東南沿海重要的深水避風良埠,可建數座5-10萬噸泊位的碼頭,在孫中山《建國方略》中就定為天然良港。主要河流:桐山溪、龍山溪、交溪、赤溪、三沙溪。人口55.85萬(2001),大部地區通行閩東方言的桐山話;前岐、沙埕、貫嶺、崳山通閩南方言,秦嶼鎮區、臺山島通福州話。

 

電力主要來源為南溪水庫一、二級電站。

 

 

十一、福鼎歷史:

乾隆四年(1739年)從霞浦縣劃出勸儒鄉的望海、育仁、遙香、廉江四裏置福鼎縣,隸屬於福寧府,縣治設在桐山,故稱桐城。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屬東路觀察使,民國六年(1917年)屬閩海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省直轄,民國二十年(1931年)隸屬福建省第二督察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改稱第八行政督察區。1949年6月11日 福鼎被中共佔領,受轄於浙江省第五行政公署,1949年10月受轄於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區,1950年改稱為福安專區,1970年行政公署遷往寧德,1971年福鼎改屬寧德地區。1995年10月13日 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福鼎縣設福鼎市,仍隸屬於寧德地區。2000年11月撤銷了寧德地區設寧德市,福鼎現屬寧德市。

 

十二、福鼎白茶淵源:

白茶,因其成品茶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白茶歷史悠久,迄今有880多年的歷史了,主要產於福建省福鼎、政和、松溪、建陽等縣。其中福鼎大白茶原產於福鼎縣柏柳鄉翁溪村,有100多年的種植歷史,是製作白毫銀針、銀鉤、白毛猴、白牡丹等各類名茶的原料。

 

(摘錄福鼎白茶文獻)

 

 

 

 圖13攝自普洱壺藝雜誌第46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茗若居普洱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