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名:2013年【嵌雪】半坡老寨古樹陳香熟茶磚----源自2008年雲南勐海南糯山半坡老寨、樹齡數百年以上古樹喬木大葉種茶茶菁,2013年拼配而成
生產廠家:雲南勐海恒順昌茶葉有限公司
尚德茶廠
監制:茗若居普洱茶行
選用原料:選用2008年毛料
年份: 2013年5月8日
規格:淨含量:1磚250公克、1件60磚
說明:
【品一壺茶茗、若鏡似水、居濯塵埃】
【嵌雪】
雲南麗江
在那玉龍雪山頂,有著納西族人流傳的神話。
環繞著麗江的群山,有著香格里拉的美麗傳說。
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塑造了特殊的雲南民族風情。
四季風情
春天,百花盛開,奼紫嫣紅,暈染的美輪美奐,令人目不暇給
夏天,天空萬里無雲,清澈的藍如綢緞般,令人好奇是否真實
秋天,秋意漸濃,更添蕭瑟情境
冬天,白雪皚皚,染上一望無際的白,與玉龍雪山遙遙相望
麗江故事
騎著滇馬,踏上茶馬古道遺跡,彷彿聽到千年前馬幫的吆喝聲,扛著一筒筒普洱餅,踏上顛簸的路途,穿過險峻的群山,前往那遙遠的邊境。
海拔4500公呎的玉龍雪山上,白雪終年不化,遠眺群山包圍中的麗江,讚嘆著那片樂土
古城的小橋流水楊柳,經歷過千年的流轉,人們來來去去,依然不變的是曾經存在過的美麗故事,等著每個造訪的過客用心體會
木王府的嶄新建築,掩蓋不住其多難的滄桑故事。經歷過大地震而重新復活的大樹,因春季的到來而盛開清香的花兒,彷彿告訴著世人,麗江古城將呈現的嶄新面貌
納西族女性的刻苦耐勞,代表著女性堅毅的天性,在中國傳統父權思想下,走出屬於女性的堅忍不拔
2013年春遊麗江,宿於大研古城畔之嵌雪樓,在幾千公里外的萬重山間,讓忙碌於生活的疲憊心靈,彷彿重新洗滌了般,獲得了尋找已久的寧靜。短暫的四天三夜,卻成了值得回憶一生的永恆片段
【茗若居主人、女兒三人2013年春季於雲南麗江嵌雪樓】
一、茶品來源特色:
(一)、本【嵌雪】熟茶磚茶菁毛料由本店主人今年(2013年)4月初二度親入雲南古茶第一村南糯茶山半坡寨(雲南南糯山半坡寨※號、主人:張先生)所尋覓得到一款2008年存放至今之陳藏古樹茶菁,經傳統熟茶手工工序,古樹茶菁拼配後,所陳現出一股非常特殊的陳香氣,因為量少,更加珍貴,真是一款難得熟磚品。
(二)、茶品選用2008年雲南勐海南糯茶山半坡寨數百年以上古樹喬木大葉種茶茶菁為主要原料,傳統手工石模壓制,條索堅結分明肥碩,整磚舖以大葉層層疊疊,層次分明美觀,沖泡入口有股特殊的陳香氣,這是需要數百年以上古樹所拼配出來,沖泡後觀感,滋味濃郁純正厚實,湯色暗紅濃稠,若似油光浮面,雲氣裊裊,觀之有老茶味般之氣勢,尾水甘甜,陳放良好,存藏愈久,轉化越陳香。難得一款稀少古樹拼配好熟磚,本店不惜成本,與茶友分享。且整盒外包裝精美有品相,品飲及贈禮皆尊貴有質感。
二、南糯山茶區簡介:古茶第一村---南糯山半坡老寨
(一)、南糯山又稱為「孔明山」,哈尼人認為南糯山的茶樹最早是孔明栽種的。1938年 白孟愚 先生到南糯山推展茶技、設廠製茶,被當地族人稱為「孔明老爹再世」。 南糯山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位於勐海縣東側,平均海拔1400米 ,年平均氣溫17 -19℃ 。山坡溝谷,四季雲霧彌漫,空氣潮濕,土壤深濃,排水良好又富有腐殖質的綜合生態環境,為普洱茶的原料基地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整個南糯山綠樹成
蔭,翠竹成林,原生態條件極佳。南糯山那棵曾存活八百年的茶王樹,或許仍庇蔭著茶苗生生不息繁衍著。
(二)、南糯山,傣語地名,“南”即水,“糯”即竹筍,是哈尼族集居地,位於格朗和鄉東面,隔流沙河與勐宋茶山相望。南糯山海拔1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常年雲霧籠罩,是個神秘的霧區。全年降雨量在1500~1750毫米之間,年平均氣溫在16~18℃之間,相對濕度在80%以上,年霧日為120多天.屬典型的南亞熱帶氣候。土壤以磚紅壤和赤紅壤為主,且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南糯山具有適宜大葉種茶樹生長的最佳生態環境,由於霧日多,茶山常籠罩於雲霧之中,故所產茶葉品質極佳,具有“香氣高,苦味淡,甜味重”的特點,全國名茶“南糯白毫”原料就生產於此,是眾多古老茶山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三)、據傳,南糯山先民植茶始於三國時期,種茶技術為諸葛孔明所授,距今已1700多年。古茶樹面積1.2萬畝,主要分佈在半坡老寨,大都樹齡200~500年,是西雙版納州乃至雲南省面積最大的古茶區,也是雲南省機械制茶的發祥地。1938年4月,受雲南省財政廳委派,白耀明(字孟愚)到南糯山創辦雲南省思普區茶業試驗場第二分場,採取梯台栽種。次年,建立南糯山制茶廠,從印度引進制茶機,機制出第一批紅茶、綠茶,產品遠銷香港、緬甸、印度。古茶區內,生長著2棵樹齡8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樹,見證了南糯山先民悠久的植茶、制茶、用茶歷史。
(四)、南糯山茶王樹 生長于南糯山村委會半坡老寨山箐中,是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大的栽培型茶樹。1951年8月,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當時稱雲南省農林廳佛海茶葉試驗場)在南糯山成立,開展茶樹地方品種調查工作。當時,在南糯山隨處可見許多直徑在0.3米以上、樹高3~5米的栽培型古茶樹,其中:3株主幹直徑在0.38~0.54米、高3.5~4米、樹冠直徑8米左右的大茶樹。1951年12月,科技人員在當地哈尼獵人的帶領下深入山林中考察,發現了1株高8.8米、主幹直徑0.83米的古茶樹,被尊稱為“茶王樹”。1953年,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分所的周鵬舉實地考察了“茶王樹”。1954年,在周鵬舉陪同下,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慕名到南糯山考察“茶王樹”。1957年,南糯山修通簡易公路,國內茶葉界許多專家、教授、學者不遠萬里,紛紛趕赴南糯山,與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科技人員一起,對“茶王樹”進行多學科綜合考察論證,最終推斷茶樹王樹齡達800多年,屬栽培型“古茶樹王”。1990年12月,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親臨南糯山參拜“茶王樹”後,在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欣然揮毫,留下了“南行萬里拜茶王”的珍跡。隨著考察、觀光人員的增多,“茶王樹”周圍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樹體也受到許多損傷。勐海縣政府成立“保護茶樹王管理委員會”,採取技術措施,保護和挽救茶樹王。1995年“茶王樹”不幸“仙逝”。
“茶王樹”樹姿開展,樹幅9.6米,葉長16.7~20.9釐米,寬6.8~7.9釐米,側脈11~14對。花色白中帶綠,花冠直徑3~4.1米,花瓣7~8片,柱頭3~4裂。茶果呈三角形。葉芽長3.43釐米,一芽二葉重0.57克。鮮嫩葉內含茶多酚17.37%、水浸出物59%。老葉含茶多酚8.9%、水浸出物32.68%。
(五)、南糯山古茶樹 在南糯山村委會半坡老寨附近的山坡密林中,人們又發現一株較為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樹。2002年5月8日,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張俊及勐海縣茶葉辦公室主任曾雲榮等人實地考察,其樹高5.3米,主幹基部直徑0.76米,胸徑0.4米,樹姿開張,樹幅寬大,為大葉柳芽茶種,樹齡800多年。
(六)、深山古寨茶韻的南糯山半坡老寨:
勐海縣南糯山半坡老寨位於格朗和鄉海撥1650米的南糯山上,以原生態的風景和連片的古茶園著稱。擁有著5000多畝保護完整的原始森林和具有800年上下連片的栽培型古茶園。半坡老寨村民十分珍惜周圍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豐厚的古茶園, 將保護生態環境和古茶園開發相結合,積極探索發展與保護的有效途徑,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七)、半坡老寨雖然建在半山腰上,但因為保護得好,古樹參天、森林茂密,溪泉潺潺,物種豐富,有許多典型的熱帶雨林奇觀,屬於天然的原始森林公園,掩隱在茂密森林裏的就是難以數計的古茶樹,盤根錯結的古茶樹透著幽古的茶韻。
早些時候,部分村民認為古茶園產量少效益低,保護古茶園沒有意義,要砍茶種糧,也確實有部分古茶園遭到破壞,古茶園保護與村寨經濟發展、改善群眾生活的矛盾十分突出。村幹部逐漸認識到,必須在村民渴望富裕的現實需求與古村落、古茶樹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於是,他們召開群眾大會,向大家講解保護古茶園、保護生態環境的意義,引導村民從發展生態經濟、開發原生態民族特色旅遊的角度作長遠打算。引導村民走村寨建設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路子,通過制定村規民約來限制村民砍伐古茶園的一草一木,不打農藥、不施化肥。
隨著人們對原生態、綠色產品的認識不斷深入,古茶園所蘊含的特殊價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得到充分體現,2007年,普洱茶市場的紅火使這一優勢顯現得更為明顯,古茶園生產的茶葉市場價比其他臺地茶園生產的茶葉要貴近2倍。僅此一項,當年半坡老寨的村民平均每人增收8000元。
古茶樹給村民帶來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也促進了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和環境整治,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半坡老寨村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古茶第一村”。而這一切,反過來又讓群眾充分認識到古茶園的巨大價值,保護意識自然增強,古茶園的保護、開發利用走上了良性迴圈的道路。
(八)、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回歸自然、貼近自然、融合自然的鄉村旅遊越來越受城市居民和外來遊客的青睞。半坡老寨村黨支部動員和鼓勵村民積極開展農家樂等多種經營,將許多哈尼民族日常生活與旅遊接待相結合,如傳統服裝、紡車、織布機等供外地遊客瞭解哈尼族傳統文化,邀請遊客參與摘茶、制茶、曬茶、泡茶等一系列富有哈尼族傳統茶文化和茶鄉特色的活動。突出特色,保存原真的哈尼族人文景觀和生態自然風光展示,滿足了遊客訪古探幽、回歸自然的目的,受到廣大遊客的歡迎,較好地宣傳了哈尼族傳統文化,同時也為村民帶來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十)、南糯山是鑲嵌在動植物王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皇冠上璀璨的一顆綠寶石,擁有人工栽培型800年的古茶樹王,具有源遠流長,絢麗多彩的民族茶文化和豐富神奇的原始萬畝古老茶山茶園自然景光……
地質學家稱西雙版納是地球演變史上的國寶綠洲,生物學家稱西雙版納是世界生物物種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基因庫。作家、旅遊家稱西雙版納是人們傳說中的最佳福地——勐巴拉納西……熱帶雨林、避寒勝地、和諧家園、神秘風情。
普洱茶聖地——勐海是西雙版納的茶海春城;平均氣溫在11.8至21.8℃之間,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巴達賀松原始森林大黑山裏生長著蜚聲中外1700年的野生茶樹王,在彩雲繚繞的格朗和哈尼族鄉南糯山生長著世界唯一800年的原始栽培型古老茶樹王和上萬畝連片的雲南大葉優良茶種;蒼茫古老茶山茶園。海拔1200至1898米,山高穀深,植被茂密,常年雲霧籠罩。南糯山人勤勞勇敢、樸實善良、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的哈尼族人民世世代代與茶為生、與茶相依為命,這裏正是高山雲霧產好茶。正不愧是名副其實的全球古茶第一村——南糯山。
南糯古茶山有太多的誘人之處:迷人的哈尼色調,熱情的”啊哩“、”美麗的“阿布”……當然還有香高味醇的茶、古老的茶樹王和多彩的南糯山故事。南糯山土質肥沃,腐殖土層深厚,茶園生態良好,茶葉品質優良。在已到過的雲南茶山中,交通當屬極便利的一類,聞其名而來訪茶、購茶者眾。
(十一)、中國乃至世界茶葉界都知道,有座著名的茶山叫做“南糯山”。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臺灣茶人憑著號級老茶的內老票上的點滴記錄,四處打聽、多方尋找那個著名茶鎮“易武”時,南糯山早已聲名顯赫,這與半坡老寨800餘年的栽培型茶樹王的發現,有著很大的關係。
(十二)、南糯山所在地屬於勐海縣格朗和哈尼族鄉。“格朗和”為哈尼語意為“幸福吉祥”。按照“格朗和”哈尼人的說法,一支哈尼人很久很久以前由北南遷而來到此地。格朗和鄉現轄蘇湖、南糯山、帕沙、帕宮、帕真5個村委會,就連如今大名鼎鼎的班章,也是於1961年格朗和設區後才劃入布朗山鄉的。格朗和鄉是一古老茶區,茶園大多集中連片,據統計,格朗和鄉有古茶園15000畝。當然最有名、古茶樹最多還屬南糯山。
南糯山半坡老寨有茶樹王,據當地哈尼人稱:是由55多代前(約800餘年)一位哈尼先祖叫“沙歸”種下的,所以茶樹王叫做“沙歸拔瑪”(意為沙歸的大茶樹)。
南糯山“茶樹王”自20世紀50年代初發現披露以來,每年都吸引著海內外眾多專家、學者、遊客慕名前來考察、觀光、研究、祭拜,國家也將其列為重點保護文物,先後圍起鐵欄、建蓋涼亭,鋪設水泥臺階及石桌石凳。1988年聯合國投資修通了通往南糯山的公路,使之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1990年12月,西雙版納州政協老主席蘇桓先生曾到南糯山半坡老寨的“沙歸拔瑪”前參拜茶樹王,特題下了“南行萬里拜茶王”的寶墨。為使“茶樹王”延年益壽,成立了保護“茶樹王”管理委員會,定期為“茶樹王”診治。這株茶樹王,經歷風雨800載,在天地自然的悠哉生活中,尚能枝繁葉茂,生機黯然。然而,在人的“精心呵護、細緻打理”下,由於經不住人的折騰,擔不起人們的諸多“崇敬”,經多方醫治無效,於1995年冬因樹老心空與世長辭了。
我們現在在南糯山半坡老寨看到的“沙歸拔瑪”,是由雲南茶科所的張俊和勐海縣的曾雲榮、蔣曉應等先生于2002年5月8日發現的樹齡同為800年以上的古茶樹,人們仍習慣的稱之為“茶樹王”,南糯山哈尼人稱之為“沙歸拔瑪”。
(十三)、走進南糯山,就走進了茶的世界,從半坡老寨的茶樹王、古茶園,滿目一片片綠的海洋。這裏土質肥沃、氣候宜人、生態環境優越,古茶樹、古茶園,一派鬱鬱蔥蔥,長勢喜人。走在山中,都能見到不知多大年歲的古茶樹、古茶園。這些古茶樹、古茶園,在從事植物、茶種、茶樹育種的研究者眼中,它們都是活化石。
南糯山,記錄和見證了當代雲茶的紅茶、綠茶、普洱茶的興衰史,也將是未來雲茶發展不可或缺的參與者。
(十四)、日前,勐海縣陳升茶廠在格朗和鄉南糯山半坡老寨基地啟動今年春茶鮮葉收購。
在啟動儀式上,陳升茶業有限公司承諾鮮葉的收購價格年均上漲20%,市場風險由企業承擔,公司將繼續完善基地設備,減輕茶農工作量,完善與茶農的合作,加快生態、有機茶園認證,做大做強“南糯山茶”品牌。
自陳升茶廠與半坡老寨簽約購茶以來,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形式發展茶產業,實現了企業與農戶雙贏的局面,企業與茶農之間建立了誠信互助關係。去年,僅春茶一項,陳升茶廠兌付給南糯半坡老寨26戶茶農的茶葉款就達220萬元左右。
另據瞭解,近年來,格朗和鄉圍繞“打造普洱茶第一縣”的目標,大力發展茶產業,深入挖掘“茶源之鄉”的文化內涵,著力提升格朗和以南糯山和帕沙古茶園茶葉品牌,拓展行銷管道,加大科技投入,加強政府、企業、茶農三面的共同協作,全鄉茶產業穩步發展。目前,全鄉茶園總面積達到8.6萬畝,其中古茶園有2.25萬畝,占勐海縣古茶園的三分之一,占全州古茶園面積的五分之一。茶樹已經成為全鄉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搖錢樹”。依託茶產業,村民們建起了樓房,並改廚、改廁、改圈、改水,過上了“青山綠水,天然氧吧,生態文明,整潔一新”的生活。(摘錄:西雙版納報)
(十五)、古茶韻悠悠的南糯山半坡老寨:(新聞來源:中國普洱茶網)
“春天百花開,花開蜜蜂來;我和情哥去採茶,地久天長不分開……”在西雙版納勐海縣南糯山茂密的叢林中冒雨步行兩個多小時之後,雲霧中傳來了一陣婉轉的採茶山歌。“春天百花開,花開蜜蜂來;我和情哥去採茶,地久天長不分開……”在西雙版納勐海縣南糯山茂密的叢林中冒雨步行兩個多小時之後,雲霧中傳來了一陣婉轉的採茶山歌。然而海拔1680米的南糯山上,歌聲雖在耳邊,卻難見唱歌人。繼續前行,雞鳴犬吠聲越來越清晰,雲霧中也隱隱露出了木樓雕頂的輪廓——半坡老寨在我們面前揭開了面紗。
半坡老寨是一個純粹的愛尼人村寨,位於南糯山的半山腰上。村裏不多的幾戶人家散居在山坡上的茶樹和鳳尾竹之中,彼此相距較遠,房屋依山而建,錯落有序,所有房屋掩映在樹木中。愛尼人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從當地老人們的口傳歷史來看,這裏定居的哈尼族先民是從雲南紅河、墨江一帶遷徙而來的,至今已有59代了。
我們的闖入讓村裏木樓下面的小狗扯著鏈子狂吠起來。在村裏人的指引下,我們見到了半坡老寨的村長批朱。50多歲的批朱是一個豪爽的愛尼漢子,他熱情地招呼我們到他家的竹樓上喝茶。
剛採茶歸來的村長妻子正在樓下的土灶鐵鍋前準備炒茶。“茶葉采下來後要及時炒制,新鮮茶葉炒出來口感很好。這個過程叫‘殺青’,是為了減緩茶葉的發酵速度。”批朱村長見我們感興趣,便陪著我們在鐵鍋邊聊了起來。
土灶裏生起火後,村長妻子將晾了一下雨水的茶拿起一部分放進鐵鍋,一邊控制著火勢,一邊用手在鍋裏翻炒和輕揉茶葉。大約五六分鐘後,鍋裏的茶葉變得柔軟,顏色暗綠。村長妻子不時抓起一把茶看看、聞聞。“火候到了!”村長似乎是在對我們講,又似乎是在告訴他的妻子。聽到丈夫的話,村長妻子迅速用一把約1米長的“毛竹掃把”將鍋中的茶葉掃到一個小簸箕裏。隨後,她用手小心而認真地在簸箕裏面搓揉著炒過的茶葉,揉完一遍後,又專門對茶的梗和較大的葉片進行了再次揉搓。
茶葉現在就可以晾曬了。要是天氣好,我們會直接把它們倒在水泥地上。現在這樣的天氣嘛,我們就只能把炒好的茶葉放到樓上去晾了。”說完,隨手抓起一把剛揉搓好的茶葉。
批朱村長家樓上的火糖旁,一位身著傳統愛尼服裝的老人正在對村長的孫子和外孫女說著什麼,兩個孩子笑得很開心。村長的兒子朱帕手裏拿著一根笛子一樣的東西,在一旁陪著不時插上一句話。見我們上樓,兩人起身招呼我們坐下。
老人順手拿起火塘邊的一快鐵板架在火上,將茶葉放到鐵板上,很快,茶葉變得焦黃,老人將烤好的茶葉倒入一邊的壺內,將壺架到火上。很快,壺口冒出了熱氣,濃烈的焦香味飄散在了火塘邊。
老人先在自己那佈滿茶垢的小瓷壺中倒上一杯,隨後,又用玻璃杯分別給我們倒了一杯。
清香在鼻端飄蕩,我們強壓內心牛飲的衝動,端起小杯淺啜一口,唇齒間立即被一種苦澀的味道佔據。一口茶水喝下去,身上一下子熱乎了起來,尚不待喝第二口,舌根回甘上來,淡淡的甘甜讓人滿口生津,呼出長長一口氣,“好茶!”兩字脫口而出。老人似乎早想到了我們會有的反應,淡淡地笑了一下:“這是新茶,要是放一段時間再烤來喝會更香!”
火塘裏柴火的光芒一閃一閃地映在老人的頭飾和刻滿皺紋的臉上。老人的頭飾比其他地方的愛尼人頭飾簡單些,沒有兩個突起的布角。“我們是平頂愛尼。”老人看出了我們的疑問,向我們解釋道。
下午五點左右,雨停了,村長的兒子朱帕帶我們去看村裏最老的茶樹。一路上,路邊茶園裏採茶的人不時熱情地向我們點頭示意,指尖在新發的茶芽上飛舞著,“一芽兩葉”、“一芽三葉”的茶葉隨著他們手指的飛舞進入到了他們身上的編織袋中,遠處的茶山上,婉轉的採茶山歌不時飄過來。
南糯山的茶葉一年三采,分為春茶、雨水茶(夏茶)和穀花茶(秋茶),其中以春茶為上品。春茶不僅品質好,產量也很大。因此,每年采春茶的時節,村裏的老老少少都會上茶山。忙碌之餘,各種採茶山歌會在茶山間盤旋。茶歌互答之間,男女青年們便在心裏埋下了一個他(她)。村裏有專門為男女青年準備的社交場所。一年的茶葉采完後,幾乎村裏所有的年輕人都會聚在一起,男子們吹響“曲哩”、奏響“當嗚”,跳起古樸的舞蹈,女孩們則用“甲嗚”婉轉地向意中人表露自己的傾慕之情。
上個世紀50年代,科技工作者在南糯山上發現了兩棵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的茶樹,現存的這棵高5.5米,主幹直徑1.3米,從鋸下的樹幹的年輪和化學分析推斷,有800多年歷史,被人們譽為“茶王樹”,南糯山由此被認為是世界茶葉的發源地之一。為了保護這棵“神樹”,半坡老寨的人在樹的周圍拉起了鐵絲網。
“人工培育的近千年樹齡的茶樹並不多,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遊人慕名前來探訪它。省裏的一些領導都來看過它!因為從村裏到這裏的路途有些遠,所以村裏特意修建了這個小竹樓供來往的人休息。我們這裏的古茶樹最年輕的也上百歲了呢!”朱帕告訴我們。
在老茶樹的周圍,一望無際的茶壟依著山坡的走勢漣漪般擴散開去。整齊的臺地茶樹、高一點的古茶樹層次分明,都在招搖著身姿頂著雨露掙搶著陽光。“我們是地道的茶農,因此村裏的很多老人去世後都會選擇在這棵茶樹附近的山上尋找自己最後的歸宿。”
看完老茶樹,我們略知了一些半坡老寨的歷史。
很早之前,半坡老寨周圍森林茂密,交通很不便利,茶葉外運只能靠馬幫。由於當地茶葉的品質優良,大量的馬幫會在每年的農曆十月之後進入村莊,將茶葉馱到思茅、勐海、勐臘等地販賣,還有些大型馬幫直接就將茶葉馱到東南亞的許多國家去了。老人說:“普洱本地雖然有茶葉,但口感遠不及南糯山的大樹茶。普洱人正是靠著南糯茶山的茶葉,製作出了聞名中外的優質普洱茶。當然,普洱茶的興旺也帶動了南糯山的富裕。”
馬幫帶走了茶葉,留下了從外面帶進來的鹽巴、白糖等日用品。就這樣,隱藏在西南邊陲的山間小村與外界聯繫起來了。馬幫的到來之所以要等到每年的十月之後,為的是避開濕熱帶來的瘴氣和森林中出沒頻繁的虎豹。在那樣的狀況下,茶葉換得的東西是極少的。每當碰上戰亂,茶路往往是幾年不通,茶葉出不去,茶農的生活就成了大問題。在老人的記憶中,村裏曾經出現過因賣不掉茶葉而將大量的茶葉倒在山上、路上的慘痛歷史——那樣的時候,包穀成了全村人的救命糧。
1937年前後,當地建了一家茶廠。“廠房就在進村的路邊上,就是你們進村看到的那幾間磚瓦房。”老人說。
茶廠建成之後,即便在日軍飛機轟炸最激烈的時候也沒有停止過生產。為了減小日軍飛機轟炸給茶廠帶來的損失,當時的茶廠負責人帶著工人們在廠房的頂上偽裝上了大量的樹枝茅草,工人們在炮火硝煙中趕著手工炒制茶葉。但是,即便工人們鉚足了勁,茶葉仍然供不應求。老人還告訴我們,雖然茶葉需求良大,但當時的南糯山茶農的生活並不好過,因為茶的價格很低也很隨意。
1979年以後,當地政府開始重視茶葉的生產,並於1985年之後在當地推廣了高產量的茶,半坡老寨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合作性質的茶葉製作工廠,但由於市場以及加工技術和規模等因素的制約,茶廠曾以價格低廉的“烘青”為主要產品,茶農們離富裕還有距離。2003年之後,普洱茶市場迅速中興,已經傳到第二代的半坡老寨茶葉製作工廠迅速轉向「曬青」,普洱茶的生產讓半坡老寨茶農真正走上了富裕之路。
採訪結束時,熱情的批朱村長緊握著我們的手說:“現在是采夏茶的時候,茶葉的味道不如春茶好,而且採茶的場面也不如那時候熱鬧,明年春天你們一定要來,我帶你們品春茶,讓你們聽夠愛尼人的採茶歌!”
1、省委宣傳部新聞處副處長龔飛註語:
走進半坡老寨,仿佛走進了一個世外桃源,那種幽靜古樸,好似品嘗一杯醇厚濃釅的老普洱,讓人回味悠長。那茶歌餘音繞梁,不絕於耳,閉目遐思,唔,讓人霎時清醒了許多。也許,這就是鄉村,山裏人的鄉村,雲南的鄉村!
從那茶鍋、傳統的做茶工藝,從那濃濃的普洱茶中一點點回味一點點品嘗,半坡老寨人的生活是閒適的、恬靜的,好像來自那遙遠的馬幫;他們的生活又與我們的現代生活相連接,把原始古樸的生活與現代生活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茶、茶人、自然、生活,一切是那麼的和諧。
2、雲南大學人類學教授尹紹亭感言:
中國悠久博大的茶文化之書在南糯山展開絢爛的一頁。南糯山栽培的古茶樹是這片土地茶文明最早的見證者之一。在漫長的歷史中,當地人栽種、加工、出售同時也在享受茶葉和人生。
星星點點散落在山莽中的村寨是文化的節點,婚喪嫁娶、建房起屋,當地的文化生活依循獨特的邏輯展開,其中很多時候都離不開茶葉。我們對南糯山層次分明的古茶園歎為觀止,為飄散在村莊中氤氳的香氛著迷,但最使人感動的是當地茶葉和人生緊密相依的那種細節上的精彩。
和江南的溫婉雅致不同,或許與其大葉種的性狀有關,南糯茶葉從初采到加工,都顯得更加的粗獷大氣,那些拈采、揉搓茶葉的雙手,配合著土灶鐵鍋、毛竹掃把、噴香的烤茶、悠揚的採茶歌豐滿了我們對茶山文化的想像。
東方文化嗜茶,國人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茶,但我們對茶中真味的理解仍然無法與茶山人家相比。禪茶一味是古代中國知識份子過於雅致化的精神追求,但真正能做到茶和生活親密無間的是世代生息在茶山上的人們。
(十六)、結論:筆者(茗若居主人)曾於2011年及2013年二度上南糯山,深深感懷那茶山古樹茶林,也親訪了那棵800年古茶王樹,內心無比的繹動及思緒,一片一片無限的遐思與感動-----;在南糯歸來,品一茗杯中茶味更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