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1)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2)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3)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4)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5)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6)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7)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8)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9)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10)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11)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12)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13)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14)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15)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16)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17)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18)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19)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20)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21)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22)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23)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24)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25) 07年揚聘號古六大茶山生餅 (26)  

 

 

 

茶名:2007年楊聘號【古六大茶山】易武山、蠻磚山、攸樂山、倚邦山、革登山、莽枝山357克生茶餅----2006年古六大茶山茶菁、2007年分別拼配成古六大茶山生茶餅

茶廠:西雙版納楊聘號茶葉有限公司  

監制:恒順昌茶業公司  

年份:2006年茶菁陳放一年後,於2007年 4月壓制出廠  

規格:淨含量:1餅357克、1筒7餅(分別同一茶山包1筒)、1件6套6大茶山計42餅(分別1筒7餅1個茶山計6筒6個茶山計42餅)

說明:

一、傳統:

百年楊聘號原設在倚邦,倚邦茶山明代初期以茶園成片,從雍正11年開始,普洱茶由倚邦土司負責採辦,楊聘號被指定為皇帝貢茶。倚邦貢茶,年約百擔之多,過去全靠人馬馱運至昆明,這些貢茶以楊聘茶葉最好,廣受歡迎。

二、古六大茶山:

(一)、易武古茶山:

易武茶區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原屬古代曼撒茶區。目前易武茶區栽培野生茶年產約六十噸,屬曼撒茶區,香氣口感,湯香水柔、刺激性較少的茶品,湯質柔順。易武古茶山位於六大茶山的東部,緊靠邊境,面積約750平方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積、產量最大的茶山。全鎮擁有古茶園面積1.4萬餘畝,主要集中在高山寨、落水洞、麻黑、曼秀、三合社等村寨。

“易武”為傣語,意思是美女蛇居住的地方。東鄰老撾,海拔差異大,氣候立體型,山高霧重,土地肥沃,溫熱多雨,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適於茶樹生長的溫度一年200天以上;土壤主要為磚紅壤、赤紅壤、黃土、紫土。是種植茶葉的理想之地。在易武古茶樹分佈區域,植被生態系統保持較好,生長著諸如椿樹、香樟樹、榕樹、漆樹、董棕等高大喬木,氣生植物多,樹木、滕本植物園繁茂,構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與其他古茶山相比,易武有兩項難得的光榮:貢茶之鄉與老茶號之光。早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易武所產之茶被清廷指定為貢茶。清末明初,易武倚邦的茶“價等兼金”——也就是說,茶的價格等於自身重量的兩倍黃金!

易武古茶山,系古六大茶山中茶園面積最大、產量最大的茶山。易武古茶山、古鎮,曾是“鎮越縣”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歷史悠久,尤其在清朝後期成為了六大茶山中最熱鬧繁華的茶馬古鎮和茶葉加工、集散中心。據史料記載,清嘉慶、道光年間,易武山每年產幹茶70 000餘擔。所產普洱茶就源源不斷地由騾馬隊運出,經普洱、到下關、過麗江、進四川,到達康藏地區,部分運銷印度、尼泊爾等國。

易武古茶山東中部高、南北西三面低,海拔656—2 023米之間。最高的村寨三合社海拔1 433米.最低的納麼田海拔為’ 730米。海拔差異大,形成了“十裏不同天的”立體型氣候,具有溫濕、溫暖型兩種氣候特點,不同的社區氣候條件造成了不同的生態環境。
易武山高霧重,土地 肥沃,溫熱多雨,熱量豐富.雨量充沛。茶區土壤,在熱帶亞熱帶季雨林成土條件下,由紫色岩和沙岩母岩上風化發育而成,主要為磚紅壤、赤紅壤、黃壤。各地土質呈微酸性反應,pH值在4.5~6.5之間。土壤養分積累快,分解利用快,土壤有機質含量4.5%以上,腐殖質厚5釐米以上。土層深厚,土壤透氣性好,有機質含量高。古茶樹分佈區域植被生態系統保持較好,生長著諸如椿樹、香樟樹、榕樹、漆樹、董棕等高大喬木.氣生植物多,樹木、藤本植物園繁茂,森林覆蓋率高和高等植物集中,構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種植茶葉的理想之地。

海拔差異大,使易武鄉的氣候呈現明顯的立體特徵,從而造就了不同的生態環境,使之具有溫暖型和較溫暖型兩種氣候特點。易武常年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平均年日照時數為 1600 一 2200 ,年降雨童為 900 一 1 600 毫米,年平均氣溫常保持在 17. 7' C ,年活動積溫 600 。' C 以上,非常適合茶樹的種植。另在濕熱作用下,能提供給茶樹生長充分的養分,使易武茶區的茶樹根深葉茂。另外,易武茶區植被生態系統保持較好,茶區內生長著諸如椿樹、香樟樹,榕樹等高大喬木,它們與古老的茶一起,構成了易武茶山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倚邦古茶山 :

自清.雍正七年至同治年間,由於石屏和四川、江西的客商、茶農大量前來開墾茶園、建茶莊商號,倚邦古茶山茶葉生產貿易一直保持著興旺繁榮的景象,道光年間達到鼎盛。倚邦古鎮位居形似馬鞍的山梁上,方圓l平方公里左右,四面山巒聳立、溝壑縱橫.猶如群山之中的孤島城堡,易守難攻,住戶最多時逾千戶,古鎮主街和3條支街兩旁茶莊商號林立,大小茶莊商號50多家,有不少客棧、雜貨鋪等等,商賈往來頻繁,馬幫鈴聲不斷。一派喧鬧繁榮,茶葉年生產貿易總量達一萬擔以上。直到清末,倚邦一直保持了“六大茶山”的政治、經濟、茶葉貿易中心的地位。
    倚邦古茶山包括如今象明鄉的倚邦、曼拱、河邊三個村委會的茶山,古茶樹以雲南大葉種茶為主,保存有少部分四川引種的小葉種茶。這裏的普洱茶滋味濃厚,香高馥鬱,苦澀味輕,回甘爽口,歷來為客商首推。其中又以曼松茶品質、滋味最佳,自古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說。因此,自清-雍正年間起,曼松頭撥春茶製作的普洱茶被列為朝廷貢茶的首選, “年解貢茶二十擔”。採辦貢典之茶一直持續到清末光緒年後期,由於社會動盪,邊關不安,道路艱險,貢茶押解途中累遭盜匪搶劫,官府只好作罷。倚邦茶山所產的普洱茶緊團茶,又稱“元寶茶”,主要銷往四川、西藏、貴州各地,並部分通過老撾、經泰國銷往東南亞及港澳地區。
     清朝末期,社會動盪,盜匪猖獗,內地商人不敢入山貿易,加之易武古茶山的興起,六大茶山的普洱茶生產貿易中心逐步移到易武古鎮,倚邦茶山茶商茶農四散,貿易銳減,老茶園荒蕪。至宣統年間,倚邦街僅有慶豐和、慶豐益、元昌和恒盛等四家茶莊在慘澹經營。1912年以後.倚邦茶山的普洱茶產銷重新出現逐漸恢復勢頭。1942年,基諾族、瑤族起義,攻打倚邦古鎮,戰火把古鎮變成了一片廢墟,倚邦古茶山、古鎮從此走向衰落。
    普查隊實地踏看、普查了倚邦茶山曼拱一、二、三隊,河邊隊、老街子、倚邦、細腰子、麻粟樹、夾布老寨、習空、曼松、背陰山等古茶村寨,大小山梁都有古茶樹分佈。倚邦古鎮古跡遍地,茶史文化古跡保存眾多。青石條鋪成的古鎮街道.青石條茶馬古道從這裏伸向遠方.記載和彰顯著普洱茶古茶山遠久的茶史和蘊涵豐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主要古跡還有位於倚邦寨的官墳梁子完好地保存著倚邦“土千總”曹當齋及夫人之墓。曹卒於1’799年.乾隆二年皇室敕功德碑一塊,內容都涉曹土千總及 曹 夫人葉毓管茶功績,可見清王朝對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重視程度;倚邦街村委會保存著乾隆、道光、光緒時期的三塊青石碑,記錄了當時的重大茶事;在新發寨山神廟一大茶坑旁的茶拜堂,保留著古代茶農、茶商祭祀茶祖孔明、祭茶樹神的遺跡遺物;安樂的江西廟、四川會館遺址等等,足見當年的興盛繁榮。

     倚邦古茶山至今仍保存著的古茶園總面積為2 950畝。古茶樹普遍分枝密,有較多分枝級數,最多四級以上;密度90—250株/畝不等。茶樹高3~7米,根基圍30~100釐米。葉基楔形,葉長葉寬脈對葉身平或微隆,葉緣平。在這裏發現了上百畝連片的小葉種古茶園,小喬木型,絕大多數的茶葉葉片色澤呈深綠或綠,樹齡均在300~500年,共計l 200畝,其中又主要集中分佈在倚邦、曼林、曼莊3個最早生產普洱茶的古茶山,分別為465畝、2 224.畝和879畝。這一活的見證說明,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與內地古茶區在茶葉種植、加工、工藝技術和茶文化交流,源遠流長。

(三)、攸樂古茶山:

攸樂茶山歷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雲南大葉茶的中心產地,歷史上最高產量達2000擔以上。清雍正七年(西元1729年)曾設過同知府和專管捕"盜"的普洱通判。攸樂山種茶,年代久遠,相傳茶是孔明遺種,故尊奉孔明為茶祖。

   清朝官員"阮福"檀萃等壓根就沒到過西雙版納,在他們的志錄裏為何把攸樂山列為古六大茶山之首的原因:在攸樂同知設置後嘉慶四年(1799年)六月的一個下午,一個小小的場景與攸樂山當年的政治軍事風雲相映成趣;乾隆進士,長期在滇任職的安徽人檀萃,在著名的武昌黃鶴樓上,對著漫漫汗江,把酒臨風,一邊與楚中文友們談笑風生,一邊揮豪濡墨,為自己傾注了不少心血剛寫完的《滇海虞衡志》作序。  耐人尋味的是,在滇為官時的檀萃清正不阿,興學勸農,對老百姓頗有悲憫意識,但〈滇海虞衡志〉也站在皇家政治經濟學的立場,稱六大茶山的茶"可謂大錢糧矣"。

   攸樂同知設立六年後,即因瘴氣太盛,士卒多病等原因,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遷往思茅。現在我們能看到的茨通老寨的攸樂同知舊址鬱鬱蔥蔥,生機勃勃的草樹雜木,那些見證五百清兵威風的殘磚破瓦,零零星星的散落在地上,有的已經被泥土掩埋,仔細辨認那些早已青苔班駁的圖案,很難在這樣天朗氣清,風和日麗的日子把它的存在與當年雍正皇帝和他的心腹大臣鄂爾泰的深心密慮聯繫在一起。

   "攸樂山"位於西雙版納景洪市小猛養的基諾鄉距景洪市29公里,基諾族是雲南獨有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基諾""基諾冊饒","基諾阿饒","基諾珠",基諾阿珠",基諾瑪",基諾阿瑪",即,"基諾人共同體"之意。"基諾"為基諾族語言記音,基為舅舅之意;諾為後邊,後人,後面,後代之說,"基諾"應是"舅舅家的人",或"尊重舅舅的民族"的意思。基諾族是1979年5月31日,國務院最後正式確定的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據2000年雲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基諾族有20685萬人。

   基諾山的基諾族由烏熱,阿哈和阿西三個胞族組成。基諾族主要居住在古六大茶山之首的"攸樂山",因為有悠久的種茶歷史,因而基諾族在用茶,飲茶等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在古代基諾族也有祭茶祖的習俗,而現在仍保留祭"茶蟲",吃涼拌茶的風俗習慣。每年春茶芽的時候,基諾族都要帶上雞和雞蛋到茶山拜祭"茶神",到了五月份村寨還要統一拜祭"茶蟲",祈求消災滅難,茶業興旺。

   古茶樹樹勢蒼老,附生和寄生植物較多,估計樹齡在300年以上。現在聘請了10戶農戶,對茶園嚴格按照有機產品生產規程進行管理,年產曬青古樹喬木茶葉近100噸。攸樂山古茶樹基地由廠長及管理人員實施管理並獨立核算,設有專門組織機構,實行"定人員,定面積,定要求,定實限,定績效"的模式細化指標考核。

(四)、蠻磚(專)古茶山︰

在歷史上就有“喝蠻磚看倚邦”一說。蠻專茶區位於象明鄉南部,易武西面。古蠻專茶區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清代這裡有茶園約2萬畝。按照傳說蠻專是因當年諸葛亮這在此埋下鐵磚而得名,因此蠻專也寫作“蠻磚”。在現在的地圖上,蠻專寫作“曼莊”。蠻專茶區包括曼莊、曼林、曼遷、八總寨一帶。

蠻專種茶歷史悠久,在曼林古茶園中還保留著基部幹徑105厘米 ,高3。9米 的古茶樹。蠻專的茶在清代已有較高評價,《本草綱目拾遺》和《滇海虞衡志》中都有提到六大茶山的茶“以倚邦、蠻專者味較勝”。歷史上蠻專主要賣給易武茶號加工。

目前,蠻專茶區是六大茶山中老茶樹保存較好的茶區之一。

(一)、老茶園茶樹保留較多,不少老茶園的茶樹密度可以達到相距1~ 2米就有一株的密度。

(二)、生態環境較好,很多老茶園都處于山間林下。

(三)、蠻專茶區的茶樹沒經過矮化改造,保持著喬木型特徵。

(四)、采摘還不過度,枝葉茂盛,長勢良好。

蠻專老樹茶的特徵是︰條索粗長,湯色黃綠,葉底黃綠,苦澀較輕,相似易武,湯中帶甜,回甘快而且較久,湯質飽滿、濃滑,茶樹生于山林、環境好,山野韻較強,杯底留香持久。

(五)、革登古茶山:

茶區位於西雙版納勐腊縣,古六大茶山茶區的東北部,東連孔明山,南與基諾茶山隔江相望,北與倚邦茶區為鄰,革登山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發寨,茶陽河一帶,也是古代較文明的茶區,當時的年產量再500擔以上,史料記載,清嘉慶年間(1796~1820)革登八角樹寨附有茶王樹,傳說為諸葛孔明的栽種,春茶一季可產茶一擔,已枯死。

革登茶山位於勐腊縣象明鄉西部,東與易武、曼腊鄉接壤,南與勐滄鎮相連,西與景洪市勐養鎮,基諾山山交界。歷史上的莽枝茶山,牛滾塘茶山等均屬於革登茶山範圍,茶王樹的存在,證明了革登茶山歷史的悠久。

革登茶山在古六大茶山中面積最小,但因有被稱為“武侯遺種”的茶王樹而著名。據《思茅廳志》和《普洱志》載:“其治革登有茶王樹,較眾茶樹獨高大,土人當采時,先具酒禮祭於此”。

六大茶山大茶樹非常多,但都未能入冊,唯有這棵大茶樹入了冊,且被戴上王冠,它的“獨高大”便可想而知。茶王樹就在“孔明”的身邊,茶山人認為這棵茶王樹是孔明所種,所以每年春茶開摘前,幾個茶山的茶農都要來拜茶王樹,祭孔明。他們在茶王樹梁子的大草坪上面對孔明山叩首、敬酒,對歌。跳舞,祈禱茶山興旺、日子太平。據說在茶王樹梁子上唱什麼,孔明就會回就什麼。

據說革登茶王樹一年可摘鮮葉5擔,其樹之大可想而知。遺憾的是民國初年樹已枯死,遺址處除了一個長滿荒草的大坑,枝葉根柯都無跡可尋。

革登茶山的古茶園損毀較多,現保存下來的茶園主要集中在新發、直蚌、茶房一帶。

革登茶山至今保存有古茶園3232畝(其中安樂1 616畝,革登560畝,莽枝1 056畝),在海拔1360米處,保存有一株較大的古茶樹,喬木型,樹姿直立,樹高6.3米,樹冠直徑5.6米,基部圍1米,屬於普洱茶種,樹齡300年左右。革登小葉茶古茶,學名(Camelliaslnensls),小喬木型,樹姿半開張,樹高5.4米,樹幅4.5x 4.8米,葉形橢圓形,葉面平,葉身平、葉質稍硬,葉色墨綠.葉緣平,葉尖鈍尖,葉齒淺密銳,葉直立狀著生,葉基楔形,葉脈7-8對,芽葉色澤翠綠,芽葉茸毛多。
革登茶山茶樹由老百姓多年採摘及照顧,高度多為1至2米。

(六)、莽枝古茶山的歷史

1、 “其治革登山有茶王樹,較眾茶樹高大,土人當採茶時,先具酒醴禮祭於此。”“莽枝有茶王樹,較五茶山獨大,相傳為武侯遺種,今夷民猶祀之。”清·阮福《普洱茶記》和《普洱府志》的這兩段記載,表明了擁有“茶王樹”的革登茶山,在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的代表性特徵和悠久的植茶用茶歷史,並以此而著稱。

    歷代史籍中,革登茶山和莽枝茶山有分有合,其因主要是,兩茶山都有較其他茶山更古老的代表性古茶樹,又由於兩茶山交織相連,難分你我,而且面積不大。有鑒於此,有些即將兩山合稱為“革登茶山”。  

 2、莽枝茶山緊連革登山和孔明山,面積與革登茶山接近。莽枝茶山元代已有成片的茶園,莽枝山腳的曼賽、速底等村寨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千年前已有少數民族在莽枝山種茶。

   莽枝茶山衰退得較早,清咸豐年間,牛滾塘一帶發生了民族械鬥,戰事打得慘烈,爭鬥雙方雙亡慘重。這場戰禍使莽枝茶山茶業受到重挫。茶農避亂,村寨遷空不少;商旅畏途,不到莽枝茶山買茶。曾經人喧馬嘶的牛滾塘街,現清末年已無人居住。如今寺廟古屋已蕩然無存,只有大碑還躺在荒草中。儘管如此,秧林、紅土坡、江西灣、曼丫等寨子還有許多古茶園,不少茶樹已有十多米高。

 

三、特色 : 

此款古六大茶山茶品是精選雲南西雙版納高海抜無污染源的生態自然保護茶園,古老的茶樹是零散的種植在高海抜高山上之古六大茶山,與周圍植物自然混居。並依靠自然風媒和虫媒等繁殖生長,年降雨量1100毫米以上,晝夜溫差高達6-10度c,讓茶葉遠離害虫侵襲。碧水之間,峰戀疊嶂,雲霧繚繞,匯聚天地靈氣的上等珍稀茶品,大自然的傑作令人嘆為觀止。

天賦靈犀的普洱茶,經嚴格的採摘時節挑選,根據一天中雨露濕度、陽光、溫度以及具體採摘時間,由經驗豐富的採茶人採摘最新鮮飽滿的嫩芽,最後由虔心禮茶的茶藝大師經傳傳統工序純手工精制。各山頭茶各有特色。

四、楊聘號茶葉有限公司 : 

   楊聘號茶葉有限公司目前是一家集普洱茶種植、加工和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型企業。公司前身系楊聘號茶莊,是雲南著名老字型大小之一,現旗下包括猛海縣楊聘號茶葉有限公司、楊聘號連鎖直營店、東莞楊聘號茶藝館、廣州楊聘號茶文化交流中心、廣州怡沁園茗茶批發中心等成員企業,擁有百年老字型大小“楊聘號”這個品牌。自成立以來,公司積極履行企業生產責任,本著“百年楊聘,傳奇品質”為宗旨,堅持以“誠信、創新、共贏”為企業精神通過,真誠合作創造和分享價值的茶葉品牌。近幾年來企業快速發展,規模迅速擴大,現生產旺季員工已達數百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數十人,“楊聘號”普洱茶在茶市中迅速崛起,成為茶葉界舉世矚目的新興老字型大小。 
   楊聘號茶葉有限公司現具有先進的加工設備和雄厚的技術力量,作為專業化的茶品供應商,楊聘號茶葉集高端普洱茶、禮品普洱茶、保健普洱茶等系列的研發、生產、銷售及高品質茶文化交流與服務于一體,立志于推動雲南普洱茶產業發展和弘揚優秀中國茶文化,是楊聘號茶葉有限公司和楊聘號所有員工內心的深切期許。
   本公司所有產品特選用古六大茶山(倚邦、易武、攸樂、革登、莽枝、蠻磚)與新六大茶區(南糯、南嶠、猛宋、景邁、布朗、巴達)原生態、無污染的古茶樹所產茶葉為原料,秉承“楊聘號”近百年傳統製作工藝精心加工生產,嚴格杜絕污染,保證產品品質。產品並具有消食健胃、減肥降脂、抗衰老、降血糖等功效,產品內外設計熔傳統與時尚為一體,集尊貴、大氣、雅致于一身,文化氣息濃厚,極具飲用和收藏的雙重價值。因而“楊聘號”系列普洱茶在市面上得到了廣大愛茶人和收藏者的讚譽和收藏,產品已在昆明、廣東、北京,上海等地熱銷,同時遠銷港澳及東南亞等地,獲得了良好的社會信譽和經濟效益。

楊聘號史記:聲名遐邇的百年老號楊聘號茶莊於民國二年(1912年)開設在倚邦,當時還有元昌號、惠民號、宋寅號、慶豐號等老茶莊。清朝乾隆年間,倚邦茶區被指定為宮廷貢茶的當然原料,鼎盛時期倚邦茶山人口達九萬人之眾,人皆種茶,人皆制茶,人皆賣茶,形成了四大茶葉集鎮,(即: 倚邦街,曼拱街,蠻磚街,牛滾塘街)。倚邦貢茶,年約百擔之多,過去全靠人背馬達運至昆明。19世紀末隨著清王朝的衰落,滇西發動戰亂,倚邦也隨之而衰。民國八年(1919年),外寨的茶農遷進曼莊(蠻磚),如今在海內外許多人都知道的楊聘號茶莊老闆楊聘三也於此來到曼莊。在曼莊加工茶葉十多年。抗戰爆發後,茶葉滯銷。楊聘三帶著妻兒回到老家元江,楊聘三用過的壓茶石磨還留在曼莊當時楊聘號茶莊的股東衛家。建國以後公私合營,當時省內只有猛海、普洱、昆明、下關四家國營茶廠,沒有一家私營茶號得以延續。由此幾十年內都無私人加工經營普洱茶。

  隨著普洱茶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在2000年,現楊聘號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 林 君勵先生考察古六大茶山時,在象明鄉蠻磚認識了 衛成新 先生,也是當地有名的茶商,他爺爺是當年楊聘三搬到曼莊經營楊聘號茶莊的股東之一,隨後他給 林 先生講述了做茶的經過,並推薦了現住易武大街的楊聘三後人。之後隨著普洱茶市場需求的增加, 林 先生決定在今西雙版納景洪市借鑒當年楊聘號茶莊的傳統工藝,開設了楊聘茶廠。版納州的地域得天獨厚,四季更是綠蘊菖蔥,而其中聞名的五大茶區、六大茶山,更在版納州境內,為了擴大生產規模以及保持並發揚楊聘號茶葉的優良品質,於2005年底註冊了西雙版納景洪市楊聘號茶葉有限公司。直至2009年8月,因擴展需求,公司搬遷至猛海縣 八公里 工業區,並更名為猛海縣楊聘號茶葉有限公司,一直延續至今。

公司理念:提供高品質的茶葉產品、技術和服務。
以客戶為中心,以技術為基礎,以品質求生存,以誠信求發展。
企業精神:天天超越自我,時時追求卓越。
管理理念:尊重員工,創建團隊。
經營戰略:立足茶業,經營品牌。
經營理念:以和為貴,以茶會友,把滿意獻給顧客。
公司企業文化:楊聘號茶葉有限公司從成立到現在的逐步壯大,成長為普洱行業的一枝有品牌、有市場的旗艦的茶葉公司.楊聘號茶葉每一片優質茶葉都由董事長 林 先生親自收購,生產親自監督,並送由品質技術監督局檢驗,確保品質方可出廠銷售。本公司以”一心只為做好茶、做最好的產品、最好的服務”,是我們楊聘號人永遠的信念和不斷追求的目標.隨著普洱茶行業正逐步走向規範,走向成熟,未來的楊聘號茶葉必將會將以口碑好,品牌大,品質優,價格合適的優勢迅速佔領市場,竭誠歡迎各界同仁的合作開創普洱茶行業輝煌的明天!

董事長致詞:

尊敬的楊聘號加盟商:

      您好,首先感謝您對楊聘號普洱茶的關注,楊聘號茶葉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是集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企業。隨著現代生活水準的日益提高,現代都市人越來越注重健康,具有天然、保健等特點的茶葉越來越備受世人青睞。茶,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千年傳承,源遠流長,一直被廣大群眾及養生專家所推崇的飲品。為了將快樂送到千家萬戶,楊聘號茶葉有限公司抓與時俱進,乘勢而起,在全國推出普洱茶加盟的新經營模式。

在飛速發展的茶葉行業市場,競爭就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喧嘩的市場上走馬觀花般上演著一個又一個潮起潮落的故事,對於投資者來說,一個正確的選擇將會改寫一生。 選擇比努力重要,選擇一個強大的後盾,則事半功倍,一個百年的老茶莊,一個百年品牌,一個有優秀的精英團隊,是你成功的催化劑。創業的道路荊棘滿途,前程未蔔沒有經過一番風浪,怎能看見美麗的朝陽,,好運,不會常伴左右,但陷阱可能就在您腳下。選擇一個好的旅伴,就已經踏上成功的旅途。

人的一生是有限,時間也是有限,時間也不等人。在創業的道路上能與時間賽跑的人就能贏,就能勝利,抓不住一個就在眼前的機會,您將會後悔一生。我們有一個專業的隊伍為你出謀劃策,我們有專人為您服務,替你抓住每一個機會,我們細心聆聽的你需求,為你量身訂造合適的方案,為你省時、省力、省心,能讓你輕鬆抓住每一個機遇,從不錯過,成就事業的輝煌,享受成功的喜悅。

我們專業,所以放心;我們專心,所以舒心;我們專注,所以順心。

不會去吹噓產品,不會虛報高額的利潤,不會用一堆漂亮的數字去矇騙你的雙眼,更不會用花言巧語把你說服。真誠對待每一位加盟商,我們喜歡用品質說話,樂意用實力證明,更願意用專業的知識來豐富自己。

請謹記,您不是我們的加盟商,是我們的朋友,楊聘號的每一位員工願意和您一起分享屬於我們的榮譽與歡笑。

普洱茶的特性決定了它是一個持續發展的行業,但建議您不僅要考慮到加盟會給您帶來的利潤回報,同時必須考慮到它的投資風險。如果您確實已經經過慎重考慮,並決定牽手楊聘號茶葉有限公司,那麼楊聘號真誠歡迎您成為好朋友,讓楊聘號普洱茶為您帶來快樂、機遇和無形財富。

  (摘錄楊聘號公司文誌)

 

五、勐海恒順昌茶葉有限公司簡介: 
 (一) 豐富的訂製茶經驗成為其製茶基石: 

 恒順昌茶葉公司於西元2008年登記設於雲南西雙版納勐海鎮南海路12號,並於勐海縣南糯山村成立尚德茶廠。西元2000年初,創立者張氏夫妻即在中國雲南各大茶山,如勐海、易武、景邁、布朗、老班章、新班章、老曼峨、班盆老寨、廣別老寨、賀開山、邦崴、帕沙、臨滄及勐庫等茶山地區,親自深入各茶山寨子尋找優質茶菁,筆者亦有幸與其探尋過許多座茶山。在荒野深山中,張老闆不辭辛勞的一個寨子又一個寨子尋覓那出現在夢中的普洱茶最鼎級口感,在不斷的試飲的過程中,與當地茶農建立了濃厚的互信關係,張老闆樸實又親切的人情味,讓茶農們總是願意拿出品質最好

的茶菁來供其挑選。 經過嚴格專業的舌尖品嚐後,選出當年度最值得壓制的茶菁,送至「大益茶廠」、「下關茶廠」、「國艷茶廠」、「班章茶葉公司」、「楊聘號茶葉公司」、「倚邦茶廠」、「恒邦茶廠」、「恒益茶廠」等擁有長久合作關係的茶廠,壓製成當年度最注目的訂製茶。張老闆對普洱茶的熱愛及執著,體現在其推出的茶品上,除了親自尋找最優質的茶菁外,其本人亦親自監督制作茶品之過程,而「純手工石磨」壓制更是其堅持。10年多來親自探尋茶菁壓製成訂製茶的經驗,更使其在普洱茶市場闖出名氣。

 恒順昌出品之茶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完全以喬木大葉鋪陳、條索分明、香氣十足、口韵回甘香甜,品飲過的茶友無不讚嘆!其更努力開發許多具有特色的普洱茶品,多樣性的嘗試,使其出品的茶品具有許多樣貌,例如楊聘號3公斤金瓜貢禮

盒、班章茶葉公司 所出的3公斤大餅禮盒等近百種茶品,也非常受茶友喜愛!

(二)堅持傳統、精心選菁、嚴格品管、頂尖品質:

        為了能兼持其製茶理念及嚴格品管,恒順昌茶葉公司終於2008年設立尚德茶廠及成立公司。雖然終於擁有其專屬茶廠,但張老闆依然堅持親自跑遍各座茶山,依其專業的舌尖、敏銳的味覺,嚐遍許多茶菁,尋找當年度品質最佳的茶菁,然後親自監督茶廠壓制。筆者除了與其跑過許多茶山外,亦參觀過其茶廠的製茶工序,嚴格挑選的茶菁、經專業訓練的工人、堅持傳統的手工工藝。這與現在許多普洱茶廠大量壓制茶餅有所不同,在這座茶廠,你能看到對普洱茶餅

的熱愛與用心,精巧的手藝和工序,著實令人讚嘆與感動。

  一餅普洱茶在未來的轉化是否能令人驚艷,最重要的就是茶菁的選料,但製作工序也是重要關鍵,而純料以傳統手工工序所做的茶餅,雖然耗費成本較高,但是卻是能讓茶餅成

為未來優質老普洱茶的希望,這也是張老闆製茶的態 度,也是其對每一餅茶餅的重視!

        在恆順昌尚德茶廠這座茶廠裡,你能看到在現今社會中逐漸快消失的傳統技藝精神。張氏夫妻帶著一群員工,孜孜不倦,在選菁及壓制上秉持著傳統的普洱茶製茶精神,但在品質控管上卻也抱持的現代人重視的茶品品質控制觀念,嚴格的把關每一片普洱茶。這座茶廠,與一些普洱茶大廠比起來,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其對於普洱茶的堅持,讓許多愛茶人逐漸發現其特色,並對其對普洱茶傳統手工製作技

藝的堅持與努力,有了更多的欽佩與支持,筆者亦深受其感動。

(三) 用心製作、開創未來:

 張老闆言之,普洱茶是可以流傳給後代子孫可以喝的古董,但是要能成為最有價值的古董,出廠的茶廠及製茶人,把持著第一關,茶菁和工序深深影響著每一塊出品的茶品,那身為第一把關者,怎麼能夠不用心好好製作每一片普洱茶呢?如果喜愛普洱茶的茶友收藏到沒有用心製作的普洱,那是多

令人痛心的ㄧ件事呢?所以其堅持和用心完全體現在恆順昌出廠的每一片茶餅上。  ㄧ間小小的茶廠、ㄧ小群人在普洱茶的製作上,默默努力著、堅持著,正如 許多 老師傅依然堅持著許多將失傳的工藝ㄧ般,這樣的努力可能很微薄和弱小,但是所蘊含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無比的。希望對普洱茶的今日與未來能貢獻其力 量,讓普洱茶能在中國流傳萬世,這就是恆順昌茶葉公司的製茶理念,也是其不惜成本製茶的最大原因。

 雖然您無法親自參與張老闆的茶山尋茶之旅,亦無法參觀其

茶廠去體驗普洱茶傳統製茶工序,但是藉由每一片恆順昌出廠的茶餅,用心去品嚐、用心去感受,您將會品味出其愛茶的精神與堅持傳統的韻味。

------茗若居主人(2013.03.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茗若居普洱茶 的頭像
    茗若居普洱茶

    普洱奇想-茗若居

    茗若居普洱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