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1  

茶是中國人的發現,瓷是中國人的發明,陶器的製作起源早於茶的發現,而茶的發現早于瓷的發明。茶文化與陶瓷文化都是中華文明的精髓。茶與陶瓷有著極深的歷史淵源。(神農氏)

古籍記載"神農耕而作陶"。作為中華陶神的神農氏,嘗百草時遇毒,就用茶葉解毒。《神農百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時遇七十二毒,得荼(荼即指茶)而解"。茶早期即為藥用。

約在秦漢之際開始作為飲料用。為飲茶而配備專門的茶具則始於西漢,當時茶主要是供給王公貴族享用。此時的茶具多為銅、玉、陶制。

到了六朝,江南各地大量種植茶樹,飲茶之風漸盛,茶葉遍及各地,進入尋常百姓之家,成了官民共用,雅俗共賞之飲品。庶民作清心解渴用,達官貴人作標榜高潔、儉樸用,僧道作修身養性之用,文人墨客作附庸風雅用,茶文化逐步形成。

東漢晚期,浙江地區的陶瓷工藝發展很快,浙江越窯已開始製作瓷胎緻密、釉層較厚而且光潤美觀的青瓷,青釉盞與盞托有了大量的生產。至唐代,我國文化極為發達,由於禁用銅器和生活需要,陶瓷製造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當時,瓷器的使用已很普遍。(南青——越窯青瓷)

瓷器2  

並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唐朝茶聖陸羽的《茶經》中讚美邢窯(河北省境內)白瓷"類銀似雪",又推越窯青瓷為第一。

隨著禪教在北方的盛行,飲茶習慣逐漸傳入北方地區。陸羽《茶經》中專門有關於茶具的論述,其中卷四之器記錄了王公豪門品茶用的二十四種器具。"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足見王公貴族對茶器之講究,又曰"碗越州上,鼎州次……越瓷類玉……越瓷青而茶色綠"並對當時陶瓷茶具做出了評價。

唐朝飲茶之風的風靡也促進了陶瓷茶具的發展,

唐朝的一盞一托為一套,器型有海棠式、蓮花瓣式、荷葉式等等,甚為講究。

 

17228  

到了宋代,"鬥茶"在統治階級和文人士大夫階層中廣為流行。"先鬥色,再鬥湯。""鬥茶"以茶色白為上品,能不能取勝,茶盞非常重要。茶盞黑而顯茶色白,黑白分明,宜於"鬥茶"。福建建窯的建盞、兔毫盞、鷓鴣斑、雨點釉均為上品。

明清以後,制瓷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從明代起,景德鎮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制瓷中心。

永樂、宣德、成化時期的青花清新秀麗,瓷器製品發展到了"薄如紙、白如玉、聲如磬、明如鏡"的程度。

明代飲茶風尚與宋代截然不同,對陶瓷茶具的選用自然不同,宋代飲的是碾茶,即把一種半發酵的膏餅茶碾成細末,然後用初沸的水點注,茶湯表面浮起一層白沫,這種白色的茶當然是用黑色的茶盞最為適宜,最適合鬥茶。

而明代飲的是芽茶,飲法同今天大體相同,芽茶沖後為綠色,自然以白色茶盞最為相宜。許次紓《茶疏》:"茶甌古取定窯兔毛花者,亦鬥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純白為佳,兼貴於小,定窯最貴,不易得矣。"張源《茶錄》:"茶甌以白磁為上,藍者次。

 

IMG_3259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的五彩、粉彩,器型美觀大方,工藝精湛,裝飾效果極佳。其茶壺、茶盞、茶託、茶盤、蓋碗,造型極為豐富。

明清時代,著名的茶壺有明代供春砂壺、康熙五彩竹花壺、乾隆粉彩菊花壺等,茶杯象明代的雞心杯,直口尖底,形如雞心,小巧玲瓏,持握便當,廣為流行。康熙年間,創制了蓋碗,康熙豆青釉五彩蓋碗、雍正粉彩蓋碗皆為當時的佳品。嘉慶年間,創制了一種蓋杯,外題茶詩,杯與蓋都繪有五彩花飾,甚為美觀。

晚清後期,外國列強的入侵,使中國人民飽受戰亂之苦,茶與陶瓷業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建國後開始修復戰亂之創傷,飲茶業與陶瓷業開始恢復,茶文化與瓷文化都有了極大的發展。千餘年來,飲茶之風有高潮低潮,逢盛世則茶興、瓷興。新世紀,我們期盼作為中華文明之精華的陶瓷與茶文化有更大的發展,願中華民族永遠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Q4Nzc0NA==&mid=204579403&idx=3&sn=27486a9a9e2ec4169932e0f201d9733e#r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茗若居普洱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