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宋代鬥茶1  

宋人鬥茶,又稱茗戰點茶,宋代鬥茶的主要內容是集體品評調茶技術和茶葉品質優劣的一種形式。

 

隨著民間飲茶之風的盛行,鬥茶在民間普及。文人們也不甘落後,在書齋裡、亭園中也以茶相較量。最後連皇帝也參加了鬥茶行列,宋徽宗趙佶親自與群臣鬥茶,把大家都鬥敗了才痛快。

先說說鬥茶到底是怎麼在鬥。《茶錄》中提到:"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鈔茶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鬥試,以水痕先沒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宋代鬥茶2  

 

當然,首先,要有個茶餅:

 

一、炙茶

先將茶餅"以沸湯漬之",刮去膏油,然後用微火炙幹。新茶一般不炙。

 

二、碾茶

用乾淨的紙包裹,槌碎,然後碾細。若過夜,則色昏。

宋代鬥茶3  

 

三、羅茶

把碾好的細木過篩,篩上粗末再碾、再羅。

 

四、烘盞

凡是點茶,必須先烘盞使之熱。如果盞冷,茶就浮不起來。

 

五、點茶

先投茶,然後注湯,調成膏狀。(至於投茶量,據唐蘇《十六湯品》載一般"一甌之茗,多不過二錢",按晚唐一錢重約為今四克換算,二錢約為八克,這是很濃的。),第一湯沿盞壁注水,不要讓水觸到茶,先攪動茶膏,漸漸加力擊拂,手輕筅重。

 

第二湯從茶面上注水,先繞茶面注入一周,然後再急注,用力擊拂,茶面上升起層層細泡。

第三湯時注水要多,擊拂要輕而勻。第四湯注水要少,攪動稍慢。第五湯稍快一些,攪動勻而透徹。第六湯用筅輕輕拂動乳點。第七湯分出輕清重濁,茶液稀稠適中,就可以停止拂動。

六、品評,也就是決定鬥茶勝負的標準

一比茶湯表面的色澤與均勻程度,湯花越白越厚越好。二比湯花與盞內壁相接處出現水痕的快慢,湯花緊貼盞壁不散退叫"咬盞",湯花散退後在盞壁留下水痕叫"雲腳散",為了延長"咬盞"時間,茶人必須掌握高超的點茶技巧,使茶與水交融似乳。誰先出現水痕便輸了"一水",比賽規則一般是三局二勝。兩條標準以第二條更為重要。

 

最後!

要想在這項全民參與的競賽中稱王稱霸,需要具備哪些絕殺利器!

一、湯瓶

宋代鬥茶4  

湯瓶是鬥茶的標誌性器具。其造型特點突出:體型較小,瓶口直,注湯有力;長圓腹,使執把遠離火焰,同時有效地控制出湯量。

 

二、茶盞

宋代鬥茶5  

宋代茶盞均以黑釉瓷器為主,胎質疏鬆,保溫性好,能延長咬盞時間,使白色湯花鮮明。口寬淺低,便於將茶末飲盡。

 

三、茶碾

宋代鬥茶10  

宋代茶碾貴小,要求碾槽深而狹窄,碾輪要薄且銳,這樣才能將茶聚集起來精准地碾壓。

 

四、茶磨

宋代鬥茶6  

鬥茶茶磨是石頭打磨製成,用於將茶葉磨製成末。茶磨跟我們平時看到的磨豆漿麵粉的石磨完全不同,對材質的要求極高,製作極其複雜。

 

五、茶羅

宋代鬥茶7  

當茶碾末後,必須放入羅子裡篩,用來分開精粗,以便貯用。茶羅底面要細膩、繃緊。蔡襄《茶錄》載有,羅底要選用東川鵝溪畫絹中特別細密的絲線,將之放入開水中揉洗,使它變的更加細密柔滑。

 

六、茶筅

宋代鬥茶8  

茶筅多用老竹製成,要求根部寬大,尾部略細。是北宋主要的擊拂用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茗若居普洱茶 的頭像
    茗若居普洱茶

    普洱奇想-茗若居

    茗若居普洱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