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山老樹圓茶是下關沱茶公司2014年精心打造的金印系列產品,精心研製、配方講究。由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下關沱茶製作技藝精製而成。無量山,喚醒你的味蕾,在舌尖流動,在喉頭縈繞。】
茶名:2014年雲南下關沱茶股份有限公司【無量山】【老樹圓茶】(金印系列)(泡餅)生餅茶---拼配無量山老樹茶菁
茶廠: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年份: 2014年11月12日
規格:淨含量:1餅357克、1筒5餅、1件4筒20餅
包裝:整提紙筒包裝外加紙箱、整件雙層外紙箱包裝
說明:
一、前言:"無量山"之產地
"茶出銀生城界諸山",古銀生城坐落于無量群山之中,無量山古稱蒙樂山,以"高聳入雲不可躋,面大不可丈量之意"得名,北起于大理州南澗縣,向南延伸至普洱市景東、鎮沅、景穀縣等地,是雲南大葉種茶的主要原產地之一。
無量山高大巍峨,綿延百里,雄奇險峻,位於橫斷山系和雲南高原兩大地理區域的接合部,處於北亞熱帶中部與南部的過渡地帶,形成了獨特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無量山中光熱資源豐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四季雲霧繚繞,古茶園星羅棋佈。
近些年,諸如班章、冰島、易武、昔歸等產區的古樹茶不斷受到茶客和炒家的追捧,逐漸成為業內公認的"名山"。然而,由於這些古樹茶資源稀缺,量少價高,讓眾多普洱茶愛好者可望而不可及。其實,在雲南的深山茂林之中,既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名門",亦有眾多身懷絕技的"掃地聖僧"隱居於此。他們雖然不顯山露水,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而"無量山"就是這樣的一位深山隱客。這裡是雲南大葉種茶的典型產地之一,因其獨特的環境地貌,所產之茶風格迥異、特色鮮明。雖然產茶歷史悠久,但因深藏於無量山腹地未被人們所關注,亟待好茶之人為其"正名"。
二、序言:
金庸先生《天龍八部》筆下的無量山,今天的無量山依然吸引著世人的目光。無量山北起于大理州南澗縣,向南延伸至普洱市景東、鎮沅、景穀縣等地,古稱蒙樂山,南詔時被封為“南嶽”,屬橫斷山脈雲嶺餘脈,點蒼山向南延伸的一個分支。古代,由於交通不便,多少過往客商因山高而被阻。
無量山高大巍峨,綿延百里,雄奇險峻,位於橫斷山系和雲南高原兩大地理區域的接合部,處於北亞熱帶中部與南部的過渡地帶,形成了獨特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無量山中光熱資源豐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四季雲霧繚繞,古茶園星羅棋佈。
三、無量山古茶區:
無量山位於景東縣西部,北緯23°57’ ——24° 44’ ,東經10° 22’ ——101° 04’ 之間。無量山西北起于南澗縣,向西南延伸至鎮沅、景穀等地,西至瀾滄江,東至川河,景東縣境內面積2581平方千米。無量山主峰貓頭山,位於景東縣林街鄉,景福鄉,錦屏鄉交界地,海拔3306米,面積約1平方千米,因形似貓頭而得名。無量山背娃娃山,位於貓頭山南,相距約7.5千米,海拔3305米,因形似大人背娃娃而得名。
無量山古稱蒙樂山,以“高聳入雲不可躋,面大不可丈量之意”得名。無量山山體支脈向東西兩翼擴展而呈扇形,地質結構有石灰岩、砂岩、葉岩、低谷、平壩和丘陵。無量山生長針葉、闊葉及混交林,除思茅松分佈較廣外,還生長著稀有珍貴林木。無量山在原始森林中有虎、豹、熊、鹿、野豬、猴、山驢、岩羊、獐、孔雀、白鷳等動物。
當地名叫“阿娘嘬”的寨子,寨子裏那幾棵千年古茶樹。據說,這可是雲南這塊“世界茶樹原產地”上僅有的部分千年古茶樹活化石之一。“阿娘嘬”是個歷史久遠的彝家村寨,位於無量山半山腰海拔2100米左右的地方。
關於寨子裏的幾棵千年古茶樹有一種說法是最早在這居住的祖先栽種的,理由是寨子的四方角落各有一棵千年老香樟,老香樟的樹齡看上去跟寨子裏的幾棵老茶樹差不多。後來,有專家考證說這幾棵老茶樹樹齡都在800年以上,其中最大的一棵茶樹直徑約60多釐米,需兩個成年人才能圍抱。茶樹的主人李樹偉說,自家這3棵古茶樹每年的春茶產量非常少,一共不超過12公斤,更難得的是,這幾棵古茶樹吸收了地下各類豐富的有益礦物質,再加上這裏的海拔、氣候、日常降雨、光照等很多因素都非常有利於茶葉品質的提升,所以這幾棵千年古茶樹每年都吸引著眾多來自國內外的普洱茶“愛茶人”們的目光。
四、茶品特色:
精選海拔2000米以上無量山生態喬木曬青茶為原料,凝聚高山雲霧之靈氣。
餅面條索肥長油潤、白毫顯露,香氣清高持久、帶山野氣韻,湯色黃綠透亮,湯質飽滿,滋味回甘生津、濃厚綿長。
五、品牌特徵:
「下關風、上關沱、蒼山雪,洱海月」,不僅是大理風光的寫照,提供「下關沱茶公司」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下關沱茶公司」有著百年歷史的傳統加工工藝,精製出名滿天下的天然產品---下關沱茶。
百年知名品牌”松鶴”牌,下關沱茶先後三次榮獲世食品金冠獎,三次榮獲國家質量銀獎,並獲雲南省著名商標等30餘項省部級榮譽。產品銷往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並出口歐盟、東盟、韓國、日本、北美和港澳台等地區,現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和國家扶貧龍頭企業,國家邊銷茶定點生產及儲備企業,是國家茶葉加工技術研發中心。
六、雲南下關沱茶(集團)
(一)、茶廠風光:
雲南下關沱茶創制於大理市下關,故又稱下關沱茶。現代形狀的雲南沱茶再下關定型已逾百年歷史,此前,早在明代「滇略」一書中就有將茶「蒸而團之」的記載。因遠銷四川沱江、敘府一代,使「沱江水,下關茶」珠聯壁合,故而得名「下關沱茶」。
雲南省下關茶廠成立後,傳承了沱茶的製作技藝。歷經60多年的努力,使下關沱茶在國內外屢獲殊榮,創立了獨特的下關沱茶品牌。20世紀之交,雲南省下關茶廠通過企業改制重組為「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成為全國最大的沱茶加工基地。
蒼洱沱茶至195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時,下關茶廠為向國慶10周年獻禮,專門研製生產的特製沱茶,並以蒼山洱海秀麗的自然風光定為「蒼洱沱茶」。現按當時的選料和工藝技術標準恢復生產,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二)、公司概況:
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位於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的大理市下關,前身為創建於1941年的雲南省下關茶廠。上世紀50年代,大理地區創辦于20世紀初的數十家大小茶葉商號,通過公私合營全面併入下關茶廠。蒼山洱海優良的生態環境,大理地區悠久精湛的制茶技藝,為下關沱茶的優良品質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公司擁有當今世界先進的茶葉加工設備和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及管理人才。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和國家扶貧龍頭企業,國家邊銷茶定點生產和原料儲備企業。2007年,公司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國家茶葉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
公司產品包括各種緊壓茶、綠茶、特種茶、袋泡茶等共四大類近200個品種,其中創制於1902年的“松鶴”下關沱茶,是擁有百年歷史的知名品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先後三次榮獲國家品質銀質獎, 三次榮獲世界食品金冠獎;獲國家質監總局“原產地標記產品註冊”和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批准認證為中國綠色食品,被評為“中國茶葉名牌”,首批“雲南省名牌產品”等30余項省部級以上榮譽; 2008年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名牌農產品”榮譽。“松鶴(圖)”商標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四次被評定為“雲南省著名商標”,“下關”牌商標2009年、2012年連續兩次被認定為“雲南省著名商標”。2011年3月,國家商務部公佈的第二批“中華老字型大小”,下關沱茶榜上有名;2011年5月,國務院公佈的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下關沱茶製作技藝榮耀入選。
從2003年開始,公司先後通過了ISO9001國際品質體系認證、全國食品安全生產許可證(QS認證)。公司實施下關沱茶全國連鎖專賣行銷戰略以來,下關
沱茶連鎖專賣店遍及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並出口歐盟、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10多個國家及台、港、澳地區,享有良好聲譽。
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國家民委、國家經貿委等七部委指定的邊銷茶定點生產企業,自建廠以來產品一直銷往西南、西北等少數民族地區,深受藏、彝、回、傈僳、普米等民族同胞的喜愛;“寶
焰牌”下關磚茶被評為“中國茶葉名牌”、“雲南省名牌產品”、“雲南省消費者最喜愛商品”, “寶焰牌”商標
2004年、2007年、2011年三次被評定為“雲南省著名商標”。
“十二·五”開局之年,在大理市銀橋鎮的蒼山腳下,一塊占地面積304畝的公司擴建專案工程建設已經啟動,下關沱茶的未來藍圖正在一步步勾畫描繪。
(三)、發展歷程:
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為雲南省下關茶廠,始建於1941年,是我國西南地區建廠較早、規模較大的茶葉加工企業,是馳名中外的 “雲南下關沱茶”的發源地,也是國家定點生產邊銷緊壓茶的重點廠家。
上世紀二十年代,自下關逐漸成為滇茶交易的集散地和加工交易中心後,大理地區的商家把茶葉作為主要經營商品,各類茶葉加工廠家相繼出現。1941年春,雲南中國茶葉貿易有限公司和蒙藏委員會合資興辦 “雲南中國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康藏茶廠”, 1948年4月改名為“雲南中國茶葉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新康藏茶廠”。新中國建立以後,人民政府於1950年4月接收了新康藏茶廠,將其更名為“中國茶業公司雲南省公司下關新康藏茶廠”,後又相繼改名為“中國茶業公司下關茶廠”、“雲南省下關茶廠”。
光陰荏苒,下關茶廠的全體員工經過幾十年的奮鬥,已把一個作坊式的小廠發展成為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現代茶葉精製加工企業。1995年,經雲南劃分企業類型領導小組、雲南省經貿委審核批准,下關茶廠被劃型為中一型企業。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不斷完善,按照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下關茶廠在發起成立了“雲南下關沱茶股份有限公司”幾年後,又跨地區、跨行業組建了控股的 “雲南下關沱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現在企業總資產已達到億元以上。產品銷售區域已從國內20多個省市拓展到歐盟、美國、日本、港澳臺等地區。公司積60餘年的茶葉加工之經驗,踏著與時俱進的步伐,依靠科技進步,取得了可喜的業績。
上世紀九十年代,公司實施了“八五”技改工程,投資2000多萬元新建和改造了倉庫、生產車間,購置了與生產相適應的輔助設備,引進了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茶葉加工機械,與雲南某高校聯合成功研製了沱茶壓機,從而一舉改變了以往落後的生產方式,並使公司的基建規模和技術裝備上了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