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特殊那卡拉祜族竹筒生茶,精心傳統制作而成,您絕不能錯過的年度精緻竹筒生茶 】
茶名:2015年布朗山老樹茶廠【竹君歲月】【那卡】(淨含量:1竹筒300公克)竹筒生態生茶
出品:雲南勐海布朗山老樹茶廠
年份: 2015年 9月23日
規格:淨含量:1竹筒300公克 、 1件25竹筒
說明:
一、竹筒茶的傳統製作工藝:
那卡拉祜人,一個好客的民族,在居住的地方,有數不盡的竹樓,賞不盡的鳳尾竹,道不完的孔雀情。
清晨,少女們踏著清澈欲滴的晨露上山採摘新鮮、肥碩的茶葉,滿載一天的收穫,用他們最傳統的鍋具來殺青,最簡樸的工藝來揉撚茶葉,把揉好的茶葉散開攤放在溫暖的陽光下曬乾,變成了竹筒茶的原料。
竹筒茶的製作:竹筒茶的製作方法,甚為奇特。一般可分為三步進行。
1、裝茶:用曬乾的春茶,或經初加工而成的毛茶,裝入剛剛砍回的生長期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
2 、烤茶:將裝有茶葉的竹筒,放在火塘腳架上烘烤,約6~7分鐘後,竹筒內的茶便軟化。這時,用木棒將竹筒內的茶壓緊,爾後再填滿茶烘烤。如此邊填、邊烤、邊壓,直至竹筒內的茶葉填滿壓緊為止。
3、取茶:待茶葉烘烤完畢,用刀剖開竹筒,取出圓柱形的竹筒茶,以待沖泡。
具體操作如下:
(1) 製作竹筒茶的選用的竹子頗為講究,是需要在竹林生長一年左右的香竹。
(2) 鋸子,小刀:將竹子分段備用,做竹筒茶的毛竹要一頭封閉,另一頭據掉.
(3) 把製作好的原料放入竹筒,放火上烤,並旋轉竹筒,以受熱均勻,熱氣會從竹子內噴出,大約4-5分鐘,竹筒內幹茶會變軟,用筷子(或其他)將竹筒內茶壓實,再加入茶,如此反復,毛竹在火的作用下得到了昇華,他的滋味、他的氣息都融入了茶。
(4) 烤好的竹筒黑乎乎的,再加工,冷卻後,開始削皮,幾個來回後就變成了。
(5) 鋸掉多餘部分,中間開一條槽,主要是為了通風,乾燥,密封一端打幾個孔,也是為了乾燥,為了防止灰塵可用宣紙做了一下保護。
二、序言
土融天地氣、林沁山水情、那卡拉祜人風味悠
三、前言:
選一口好料,品一茗好茶,皆須深入尋覓,用心體會,以時間累積經驗,以口感與實務蓄積專業,才能綿延不絕的言語闡述,形之於真實的文筆分析,才是真正瞭解普洱茶的意涵,提供並讓更多普洱愛好者參與並分享普洱茶的真諦。故
慎選茶境、优撿茶質 ,才能真正融入普洱的陳韵中。
四、感言:
品茗的境界、有如人生的精神意境。茫茫人海、芸芸眾生、喝茶的人何其多,有的人注重於茶的形式和過程、講究品茶的格調和環境、追求一種自我陶醉和外在價值、有的人專注於茶的品質和精神及身體的感受、執著于人生的超脫和自我的體驗。而優質的普洱茶卻有著莫名的休閒疏懷及越陳越香的快樂人生觀。堅持信念,尋覓一口普洱好料,昨是今亦是,
未嘗不是另一層快樂的人生。
五、特色:
竹筒茶沖泡出來的口感,別有一番風味,香甜回甘,而且越陳越香,值得陳存、贈禮、擺飾及收藏。
六、那卡寨古茶山古茶區:
(一)、簡介:
勐海縣勐宋鄉那卡寨,位於有西雙版納屋脊之稱的滑竹梁子山東側,面積9.6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 ,年平均氣溫16℃ ,年降水量1800毫米 ,原生態環境好,生物多樣性豐富,適宜種植茶葉。世居拉祜族,建寨300多年,共106戶,568人。拉祜人民風淳樸,勤勞善良。
那卡茶歷來為雲南名茶之一,在勐海的名氣至今還能與“班章茶”、“南糯茶”比肩。那卡竹筒茶,在清代就聞名遐邇,每年都要上貢“車裏宣慰府”。據載,緬甸國王也曾指定那卡茶為貢茶。那卡茶:條索緊結、芽頭較小;湯色金黃透亮、香氣高昂、經久耐泡;香氣突出,回甘生津強烈而明顯。
那卡山位於雲南省勐海縣東南方向的勐宋鄉那卡寨,海拔約1700至2000米 ,山高林密,終年雲霧繚繞,是拉祜族世代聚居地。在那卡山上生長著百年樹齡的古茶樹林,那卡喬木古樹茶葉片粗大濃實。
(二)前序:
那卡山位於雲南省勐海縣東南方向的勐宋鄉那卡寨,海拔約2000米 ,山高林密,終年雲霧繚繞,是拉祜族世代聚居地。
|
|
|
七、茶品特色:
(一)、茶料選用雲南勐海縣勐宋鄉那卡寨---那卡山茶區茶樹毛料。
(二) 、"那卡茶”的特點:湯色透亮、口感醇厚、回甘快而生津、韻味悠長、茶底香味獨特。
(三)、那卡茶特色:屬於中小葉種,葉片粗大厚實,茶湯清亮,茶氣足,清香味濃而獨特,微苦澀唯化之快,後續回味甘甜,喉潤較久。
貢品傳承,韻味那卡。
(四)、那卡茶歷來為雲南名茶之一,在勐海的名氣至今還能與“班章茶”、“南糯茶”比肩。
是一款“品味”與“品位”相得益彰的普洱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