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茶名:11年六大茶山印級邦崴山青餅

茶廠:雲南六大茶山茶業公司

年份:2011年4月6日

規格:淨含量:357公克

說明:

(一)序言

前勐海茶廠廠長阮殿蓉創辦了「雲南六大茶山茶業公司」,有「普洱茶皇后」之美稱。多年來阮殿蓉一直將普洱茶文化的研究和推廣做為產品營銷的一部份。「每片茶葉都有一段故事,但只有茶的品質好,才能賦予文化內涵,這樣的內涵才能持久」她的理念是:【質量決定成敗,文化指導未來。】阮殿蓉認為普洱茶最基本的屬性是「飲品」,因此食品安全衛生是普洱茶產業發展的關鍵,所以最重視的是「品管」。

目前阮殿蓉六大茶山公司的普洱茶品,除銷往中國境內各省,還銷往日本、韓國、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瑞士、波蘭等國家。她著有「六大茶山」、「我的人文普洱」等著作,其中的「陳年普洱茶:時間的重量」一文還曾經入選為有一年中國大陸高中會考的試題。

(二)瀾滄邦崴過渡型大茶樹

茶樹,這一物種包括其亞種和變種。可稱得上是一個繁榮的物種,從它的起源開始,在悠悠漫長的歲月中,經過長期的自然演化與選擇以及人工的馴化與利用,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個分佈較廣的種群。1991年在中國雲南省的思茅地區瀾滄縣的邦崴村發現一棵世上罕見的喬木型大茶樹,並經區內、國內專家學者四次考察論證,一致認為這棵大茶樹是介乎於原始野生型與栽培型茶樹之間的過渡型茶樹,並定名為"邦崴古茶樹",樹齡千年以上。邦崴古茶樹的發現,為研究茶樹的起源與進化提供了新的證據和啟示。

  邦崴過渡型古茶樹幹千餘年來,歷經風雨滄桑,以頑強的生命力,挺然屹立在海拔1900米 高的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富東鄉邦崴村新寨家腳的斜坡園地裏,從古到今一直為當地茶民所採摘利用,但鮮為外界人所知。1991年3月,思茅地區茶學會理事長 何仕華 先生,根據群眾反映和從瀾滄縣茶廠副廠長吳應明處得知有關資訊後,上山找到了這株大茶樹,他丈量了樹高、直徑樹冠、分生枝幹,收集了落在地上的茶樹花、果和殼,拍了照,並收集了茶樹主人魏壯和家採摘加工的曬青毛茶,他觀察分析後認為,這棵茶樹是目前國內所發現的最大的一株,為了進一步考證這棵大樹的植物學特徵、樹齡及其價值,經他提出,由思茅地區茶學學會、地區行署外經貿局、農牧局聯合組織了茶葉專家于1991年4月和11月,先後上山進行了兩次綜合考察,並將採摘的茶樣送雲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化驗分析,根據茶樹所含化學成分、細胞組織結構,說明與栽培型茶樹同,但從樹冠、花柱、花粉粒、茶果皮等特徵來看,與野生型茶樹接近,樹齡判斷為千年左右,由此初步認定它是介於野生型與栽培型茶樹之間的過渡類型。對此,《中國科學報》1992年1月28日 發了《雲南發現一棵茶樹王》的報導,在海內外引起了關注。瀾滄邦崴大茶樹的發現,受到了思茅地委、地區行署領導的高度重視,1992年9月下旬,地區茶學會何仕華理事長和地區文物管理所所長黃桂樞副研究員,陪同地委書記 李師程 先生及瀾滄縣領導,上山再次考察,為即將於10月召開的省內外茶葉專家的考察論證會以及有關保護管理措施做了研究安排。
1992年10月11日至14日,雲南省茶葉學會、思茅行署、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思茅地區茶學會、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共同在瀾滄縣召開了“瀾滄邦崴大茶樹考察論證會”,應邀參加考察論證的有: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浙江農業大學、安徽農學院、湖南農學院、華南農業大學、西南農業大學、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雲南省茶葉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雲南省農牧漁業廳、雲南農業大學、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以及思茅、西雙版納兩個地州的有 關單位 教授專家和代表46人,筆者作為領導小組成員參加了這次考察論證:專家組由與會的20位茶葉專家組成,在思茅地區茶學會考察的基礎上,經過現場測量、取樣觀察、茶樣品嘗、論證分析,得出了共同的鑒定意見:邦崴古茶樹為喬木型大茶樹,樹姿直立,分枝密、樹高11.8米 ,樹幅8.2×9.0米 ,根徑處幹徑1.14米 ,囊低分枝高70釐米,一級分枝3個,二級分枝13個。茶樹葉片平均長13.3照米,寬5.3釐米,葉型長橢圓,葉尖漸尖,葉面微隆,有光澤,葉緣微波,葉身平或稍內折,葉質厚軟,葉齒細淺,葉脈7~12對,葉背、主脈、時柄多毛。鱗片、芽葉、嫩梢多毛,芽葉黃綠色,節間長3.7釐米。花冠較大,平均花徑4.6×4-3釐米,花瓣10(9一12)枚,花瓣有微毛,花瓣平均2.3×1.5釐米,雌蕊高於雄蕊,花絲平均173枚,柱頭多為4~5裂,花柱平均長1.34釐米,子房多毛,萼片5個,平均4-3×4.3毫米 ,綠色,外無毛。邊緣有睫毛,內有毛,花梗長平均1.34釐米,苞痕2~3個,果徑平均2.8×2.5釐米,果型扁圓或腎形,果皮綠色有微毛,外種皮上除有胚痕外,還有一下陷的圓痕。抗逆性強,未有凍寒或早寒的發生。適制紅、綠茶,當地群眾常年採制,品質良好,綠茶(春茶炒青樣)經品嘗,滋味鮮濃。綜合樹形,葉片和花果形態,專家組認為,邦崴大茶樹既有野生大茶樹的花果種子形態特徵,又具有栽培茶樹芽葉枝梢的特點,是野生型與栽培型間的過渡類型,屬古茶樹,可直接利用,關於瀾滄邦崴古茶樹的樹齡,多數專家估算在千年左右。專家組一致認為,瀾滄邦崴過渡型古茶樹,反映了茶樹發源早期馴化利用同源,為區別於一般大茶樹,定名為“邦崴古茶樹”。瀾滄邦崴過渡型古茶樹的發現,對研究茶樹起源和進化、茶樹原產地、茶樹馴化生物學、茶樹良種選育、農業遺產與農藝史、地方社會學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考察論證會全體專家、代表一致認為,瀾滄邦崴古茶樹是迄今發現的唯一古老的過渡型大茶樹,它不僅是國家的珍稀植物和國寶,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為多學科、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為中國茶史、世界橢史填補了一項極為重要的缺環。1993年4月,在思茅舉行的“中國普洱桶國際學術研討會”和“中國古茶樹遺產保護研討會”上,來自9個國家和均區的181位專家學者,曾親臨登山參觀考察和研討,與會代表並在樹旁立下5了“保護古茶樹弘揚茶文化”的紀念碑。思茅地區文物管理所副研究員 黃桂樞 先生從邦崴周圍的新石器考古和民族學資料來研究,提出了邦崴古茶樹是古代濮人——布朗族先民進行“科學實驗”的結晶的觀點,得到了與會者公認,此觀點並被新華社記者報導在1993年4月的《人民日報》和海外《世界日報》上。華南農業大學學者 李斌 先生做了微觀研究後的論文得出結論說:“瀾滄邦崴古茶樹通過分析其染色體組型,並與雲南大葉種和印度阿薩姆種的核型進行對比,結果發現邦崴大茶樹核型的對稱性比雲南大葉種和印地的座標和“活化石”,它的存在和發現,解決了一個多世紀以來“茶樹原產地在印度?還是在中國?”的長期爭論,印度《阿薩姆評論》的承認和圖文登載即是最好的證明,茶樹原產地在中國、在雲南。(普洱市瀾滄縣誌)

(三)特色

茶品來源於普洱市瀾滄縣的邦崴山,經傳統工藝加工後蒸壓而成形,

產品外形條索肥嫩清晰,芽頭顯毫露白,茶體色澤墨綠油潤,內質湯色綠黃清澈,茶香厚重飽滿,入口即化,回甘較快且持久,葉底柔順,均勻整齊,耐沖泡,是一款宜飲宜藏的優質普洱茶。

本茶品原料抽樣經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於2011年3月檢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茗若居普洱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