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9040  

談茶的品飲就離不開文化,文化又源自歷史。很多人都對普洱茶的歷史非常有興趣,但是過去的文字對於現代人又太多生澀。清代學著阮福寫的《普洱茶記》相關譯文,可供欲了解普洱茶文化的朋友參考:

 

普洱茶名遍天下。味道厚重,北京人尤其喜歡。福來滇查考《雲南通志》,對其具體情況也不是十分瞭解。只是說普洱茶產自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六處茶山,但倚邦,蠻磚出產的茶葉味道最好。福來滇考證出普洱府古代是西南小數民族居住的極邊遠的邊境地區,歷代都沒有歸附朝廷。檀萃寫的《滇海虞衡志》說:我曾經對何時有普洱茶抱有疑問。北宋范成大說,北宋朝廷逃往江南時,他曾經在桂林的靜江看見用普洱茶換西藏馬匹的貿易,這就是說雲南沒有茶葉。

李石寫的《續博物志》聲稱:普洱茶產自銀生等山,可隨時採摘,混合胡椒薑片煮沸了飲用。普洱這個地方古代歸銀生府管轄,西藏飲用普洱茶,從唐代時已經開始了,只是宋朝的人不知道罷了。至於在桂林用茶換馬,是因為防止茶葉換的是雲南的馬而已。李石也是南宋人。清朝順治十六年平定雲南,頭領那酋歸附朝廷,很快受到誅殺。元江通判歷經各地,以其管轄的普洱等六大茶山,設普洱府並派兵分別駐防。思茅同知駐地思茅,思茅離府衙一百二十里。

 

14568   

所謂的普洱茶,並非普洱府轄界產。大概是產自普洱府下轄思茅廳的轄界內。思茅廳有六處茶山,分別是倚邦,架布,嶍崆,蠻磚,革登,易武,這種說法就跟《通志》記載的名稱有些不同了。福來滇又查閱貢茶備案帳目,獲知每年進貢的茶葉列在布政司庫銅息的項目下。動用支出經費為一千兩白銀,由思茅廳領取銀兩然後轉交採購,其中還包括購買放置茶葉的錫瓶、緞匣、木箱等的費用。茶葉在思茅,思茅當地收集新茶的時候,必須用三四斤的新茶才能折算成一斤幹茶。每年準備進貢的茶葉有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還有瓶裝的芽茶,蕊茶,木匣裝的茶膏,一共有八種。思茅同知領取銀兩受命辦理。

 

IMG_7463   

《思茅志稿》說:府衙轄地革登山有一棵茶王樹,比其他的茶樹都要高大。當地人要採摘茶葉時,先準備酒禮祭拜。書中還說茶葉產自六處茶山,茶味因土壤的特性有所不同,生長在紅土或者土中混雜著碎石的茶葉味道最好,有消食散寒解毒的功效。在二月期間採集茶心中特別細白顏色的茶葉叫毛尖,作為貢品,進貢後才允許民間販賣。採集後蒸煮,揉搓成為圓餅。茶葉微微打開還保持鮮嫩的,叫芽茶,在三四月採集的,叫小滿茶,在六七月採集的叫穀花茶,外形大並且圓的叫緊團茶,外形小且圓的叫女兒茶,女兒茶是婦女在下雨前採集的,也就是四兩重的團茶;商販買賣的外面細裡面粗的茶葉叫改造茶;在揉搓之前先擇出的黃色硬挺不捲曲的茶葉,叫金玉天,茶葉牢固粘結在一起的叫疙瘩茶。味道非常厚重很難得到。種茶的人家,細心除草養護,如果茶樹旁邊生長草木,那麼茶味很次不好賣,如果和其他的東西放在一個器皿裡,就會沾染上東西的味道也就不很好喝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茗若居普洱茶 的頭像
    茗若居普洱茶

    普洱奇想-茗若居

    茗若居普洱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