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__16302093  

 

(一)、概述

          五行是中國自古以來道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地用於中醫學、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義包涵藉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
如果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學說可以說是一種原始樸素五元分形集的普通系統論。五行學說認為,大自然的現象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氣的變化所總括,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中國自古至今的時序符號「十個天干」,其意義與五行搭配陰陽有密切相關。

 

五行學說最早出現在道家學說中,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係。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物質組成學說,與西方的地、水、火、風四元素學說類似,是集哲學、科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社會學等諸多科學於一身的理論。

五行系指古人把宇宙萬物劃分為五種性質的事物,也即分成金、木、水、火、土五大類,並叫它們為五行。早見《尚書·洪范》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順從人的要求而易變革其形狀),土愛稼稿(指莊稼)。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裡不但將宇宙萬物進行了分類,而且對每類的性質與特徵都做了界定。後人根據對五行的認識,又創造了五行相生相剋理論,這個理論主要體現在五行生克定律上面。

相生,是指兩類屬性不同的事物之間存在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關係;具體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則與相生相反,是指兩類不同屬五行性事物間之關係是相互克制的;具體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漢族人民獨創的,它光輝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有極重大的促進作用。五行學說的實質,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最基本物特性條件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的條件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中國古代人民,上觀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根據太陽、月球對地球來回寒熱一年十二月週期運動變化的交互作用,總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干支紀年紀月曆法,並發展成為融入五行生克學在內,影響至今的干支紀年月五行生克曆法

 

木,具有生髮,條達的特性,屬東方。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屬南方。土,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屬中央。金,具有清靜、收殺的特性,屬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屬北方。

 

 

(二)、由來

六經論五行者,始見於《尚書》:

1、《尚書‧洪範》: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2、《尚書‧大禹謨》:
「水、火、金、木、土、穀,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三)、歷史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

 

在戰國晚期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剋)相生的思想(用來說明王朝統治的趨勢),且已把勝(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荀子子思孟軻的學派統稱為五行,並加以嚴厲的批評。1998年9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龐朴根據馬王堆帛書郭店楚簡的內容研究指出,子思所謂五行指的是「仁義禮智信」或「仁義禮智聖」這五種德行;這五種德行,後來又合稱為「五常」。

 

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認為,木代表仁、火代表禮、土代表信、金代表義、水代表智。

 

(四)、中醫學之五行

五行在中醫里有著特殊的含義。

  • 「金曰從革」,代表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在人體為(臟)和大腸(腑)。
  • 「水曰潤下」,代表了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的性質,在人體為(臟)和膀胱(腑)。
  • 「木曰曲直」,代表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功能,在人體為(臟)和(腑)。
  • 「火曰炎上」,代表了溫熱、向上等性質,在人體為(臟)和小腸(腑)。
  • 「土曰稼穡」,代表了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在人體為(臟)和(腑)。

肝臟主宰憤怒,過分憤怒會傷肝臟; 心臟主宰喜樂,過分喜樂會傷心臟; 脾臟主宰考慮及擔憂,過分思慮會傷脾臟; 肺主宰悲傷,過分悲傷會傷肺; 腎主宰恐懼與驚燥,過分恐懼會傷腎。

就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可以得知,每一行都有4個作用,分別為「生」「被生」「剋」「被剋」,若假設萬物均歸屬五行, 那代表萬物之間的互動方式可以區分為「生」「被生」「剋」「被剋」四類,若此論點成立,五行將必為五,而不該有四行或六行之說。 古代中醫依此互動方式進行中醫辯症,現代物理學就很少見依此四類互動方式進行研究。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類機制。它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關係的抽象概念,具有廣泛的涵義,並非僅指五種具體物質本身。五行學說是以五種機制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並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係及運動變化規律。

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機制,均歸屬於火;

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機制,均歸屬於土;

具有清潔、肅降、收斂作用的機制,均歸屬于金;

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機制,均歸屬于水。

 

五行學說用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中維持協調平衡的。這一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來分析研究機體的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五行屬性和相互關係,以及闡釋它們在病理情況下的相互影響。因此,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既用作在理論上的闡釋,又具有指導臨床的實際意義。

自古以來,中國先賢把五行理論巧妙地運用於醫學領域,以五行辯證的生剋關係來認識、解釋生理現象,盡力適應內部自然規律以養生,努力掌握人體運行機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無比豐富的經驗和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茗若居普洱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