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界著名科技史 家李約瑟 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火藥、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之后,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
  
而對于品茗了它幾千年的中國人來說,茶,實在是象征了令人回味無窮的人生境界──一苦,二甜,三回味茶體現了最為雋永靈秀的東方智慧──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仁愛以禮敬,儉默以通和。而借用老莊的思維,也許是︰   大味必淡。
  
生命如茶。
  
茶在現代被公認為中國人的國飲。 
    


陸羽無根
大唐開元21,也就是公元733年,初秋。  竟陵(今湖北天門市) 。西塔寺主持智積禪師晨起漫步,走到蘆葦灘處,忽然望見一群大雁在葦叢中淒鳴飛舞,不僅好奇,走入一看,發現一名嗷嗷待哺的棄嬰, 智積發慈悲心,將男嬰抱回西塔寺,由于無法照看,又先將這名男嬰托付給好友吳興儒人李公撫養。
  
智積以《周易》占卜,得語︰“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是吉象,便給孩子取名為陸羽,老禪師不會想到他的慈悲心與愿力為中國文化帶來了一位后來被稱為茶仙,或者茶文化始祖的人物……
  
智積禪師是一位精通佛學的靈通人物,曾經被宮廷所宴請召見,而他的這位友人李公則為當時的開明學者,為官剛正而為流俗所忌,辭官隱居于竟陵
陸羽童年得到李公家人的悉心照料,實際上也飽受了儒學氛圍的熏陶,既然是與佛有緣,陸羽懂事后,即被禪師招回寺院為僧。

  
出乎意料的是,這一個聰明過人的孩子似乎並不打算報效空門,一心熱衷于孔孟。
禪師在講解四大皆空的理論時,陸羽問︰師傅,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那么出家人是否就是不孝呢?這么一個大膽的問題使得陸羽在寺院中成為一個離經叛道的問題論者,在飽受僧官的毆打與體罰的歲月裡,可以想見他心裡漸漸滋長的對浮雲生活的渴望。
  
實際上這樣一種鮮明的人文精神,在古代,是不可能被納入主流的也許在決定追逐自由仁愛的儒家空間的同時,也注定了他一生的漂泊流離。
  
或許,還要更早。 從他作為棄嬰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無根的一生──生存的無根,文化思維方式的無根。在陸羽的童年,唯一能讓他感到精神愉悅的就是為老禪師煎茶的時候煎茶是老師的特長,同時也是陸羽的愛好所在,陸羽親手煎出的茶湯讓老禪師甘拜下風,這一老一少便在這種︰文化思惟上互相排斥,文化表現形式上卻又互相感應欣賞的氛圍中開始了相互的滲透與默化,而陸羽成年后亦僧亦俗的生活也許是更多的受到了老禪師佛教文化的滲透。
  
陸羽13歲的時候,為求學而偷偷逃出了寺院,在一個戲班裡謀生,以其詼諧與才氣居然當上了現在所說的編劇與劇務,次年,他遇到了改變他一生的人物──竟陵太守李齊物,太守在觀看完陸羽的作品后,贊為奇才,並滿足了陸羽之心愿──到鄒夫子書院飽學7年。
  
這個太守,水平並不低,他曾經被朝廷欽定為大詩人杜甫的主考官。
  
當時,大唐文化已進入最后的輝煌,社會狀況也如當時的詩人杜甫所描述的一般動蕩流離。
  
追求儒學經世致用的陸羽實際上注定了其社會地位與生活空間的飄零。
  
陸羽回到西塔寺草廬,專心茶事研究;並苦練書法,兼攻詩詞在這一時期陸羽名聲蔚然,當然是以文才名。
竟陵司馬崔國輔與其品茶品水,結成忘年莫逆之交。毅然贈予陸羽白驢和烏封牛、文槐木書篋,已助其踏訪考察各地茶葉情況。
  
陸羽在游覽了湘、皖、蘇、浙等十數州群、考茶品水之后于次年到達盛產名茶的湖州(今浙江吳興),在風景秀麗的苕溪“結廬苕溪之濱,閉門對書,不雜非類,名僧高士,譚宴永日。”
   盡數十載,終于完成了華夏茶文化的奠基之巨著──《茶經》。
  
茶經共分為三卷十節,約有七千余字…… 
   
在唐代以前,茶被稱為“茗飲”,或者被籠統歸為“荼”,陸羽則將“荼”減去一劃,而專門稱之為“茶”。

三分解渴七品”──陸羽首介品飲藝術,完成了從解渴式的粗放型號飲法向細煎慢品的品飲型飲法的過渡,使飲茶成為一種藝術活動,一種富于文化意味的事。

  
他在《茶經》中提出了系列從煎到飲的理論,在“四之器”、“五之煮”和“六之飲”中開列了一系列工具與程療,目的是為了引導飲者在從煎到飲的過程中,進入一種澄心靜慮、怡情悅性的境界。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宋代梅堯《次韻和叔嘗新茶雜言》
  
夫茶之著書,自羽始;
  
其用于世,亦自羽始
羽誠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宮省,下迨邑裡,外及戎夷蠻狄……山澤以成市,商賈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
                                             
──陳師道

                                          《澹泊心情何所之》
   陸羽的一生,始終有著強烈入世的儒家情懷,而在現實當中卻找不到理想所在,所以在延續陶淵明足跡的同時,茶使陸羽找到了畢生的依托。 
  陸羽以他畢生的學識
融儒、道、佛、三教精神與飲茶活動為一體,使飲茶活動成為“精行儉德”、陶治性情手段,從而打開中國茶道之先河。為后世茶文化發展提供了典范。 
 也正是這種細煎慢品的品飲藝術,使人們對茶的精神品格的領略從抽象的象征方式直接進入具體可感的飲藝術的境界。 
陸羽出身貧寒,屬下層人士,后來代宗封其為太常寺太祝,其也辭而不就,其生活與研究來源主要是來自朋友幫助。《茶經》的刊印即是友人詩僧皎然的幫助下問世的。

  
皎然是當時名僧,他這樣的詩形象地描述了陸羽︰“太湖東西路,吳主右山前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
  
陸羽不是僧人,勝似僧人,重友情,守信義,受到許多官員及文人士大夫的尊敬,他的政界朋友有戴叔倫、皇甫冉,以及后來官至刑部尚書的顏真卿;孑然一人,清高淡泊,雙腳踏遍了中國主要的產茶區。
 
可以說陸羽自身的獨特經歷與理想,鑄造了茶文化最初的魂魄,也使得茶經蒙上一層清幽雋永的氣質。
 
也許是怕他太過寂寞,好事者也流傳出陸羽不僅是茶仙,亦是情聖的說法。
 
多年以后陸羽在江南又遇恩人李公之女李季蘭,其人因父母雙亡而遁入空門,卻以容貌與才情流芳一時。
 
李季蘭在《全唐詩》卷805中撰《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詩一首,全詩描述其病中看到陸羽來訪,既感到自己凋零淒涼,又感舊知沒有遺忘她,心情十分複雜和激動“欲語淚先垂”,仍然強顏歡笑,頻頻勸陸羽多飲幾杯,念及當年青梅竹馬,暢談離別之情︰
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

強勸陶家酒,還吟謝客詩。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后因身份懸殊,二人終于鏡花水月一場,李季蘭病逝,陸羽苦情,終身未娶……
……

……

 
經家聞一多先生考証,李季蘭生于景龍三年,即公元709年(見《聞一多全集‧唐詩大系》)

“陸學”工作者考証,陸羽生于733年,這就是說李冶要比陸羽大二十四歲,顯然倆人不可能“青梅竹馬”。

  
有學者認為陸羽的思想是儒釋道混合體,其中以佛家思想為核心,認為他是一個不穿袈裟的和尚。
  
陸羽一生信守的是《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的治學精神。研究耗盡了他畢生心血。當時,盛唐景象已不複存在,宦官專權,民生凋敝。陸羽“…或獨行野中,誦詩擊木,徘徊不得意,或慟而歸。” 
  
在亂世中,他的普世理想遭遇著報國無門的尷尬,至于朝廷的賞封太祝,也僅僅是點綴而已。

 
于是“擊木”,
 
于是“慟哭”。
  
以寺院為家,以僧侶為友,將畢生精力潛心研究茶學,在一片水汽升騰的丹茶世界裡述盡歲月的無常后世所傳的這一段情事,也許是好事文人多情的感懷這位孤單才子的坎坷身世,所以就在文化傳說上這么淡淡的添了一筆,好讓人們覺得這位寫過戲劇,寫過歷史與地理,當然也寫過茶的不凡才子也有過與佳人為伴的道統風采。
盡管是杜撰,卻如同主角的身世一樣,始終讓人覺得那一點茶湯之苦淡憂郁……
  
貞元二十年(804)冬,陸羽72歲,病逝青塘別業。

  
由這一個謙卑而不朽的茶魂所開啟的文化空間,在后世的戰火與太平裡,始終散發出那一種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深濃意蘊。
  
讓人一盞清茶在身,頓時心靜。
 
                            
《千年茶事》
   由王褒的僮約為主要文字依據(漢宣帝三年西元前五十九年)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
  
唐代以前人們飲茶叫做“茗飲”,就和煮菜而飲湯一樣,是用來解渴或用來佐餐的。
書中記載說當時喜歡茗飲的,主要是南朝人,北方人日常則多飲用酪漿。稱茶為“惡水”。茗飲是南人時尚。
唐代許多名家都是嘗茶者。
  
顏真卿與陸羽曾合建三癸亭,位于顧杼山妙喜寺東南,袁高、顏真卿、皎然等名流常聚會其上,品賞茗茶、賦詩遣興,這是中國“茶亭”與“茶藝館” 最早的雛形罷。
  
宋代,在唐的基礎上,迅速發展了精致的點茶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茗若居普洱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