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多年前,一位名叫弗朗索瓦‧巴達讓的探險家闖入“香格裡拉”游歷,他從印度進入滇西北高原,沿著崎嶇險峻的茶馬古道,先后踏訪了巴東、白地、葉枝、茨菇、德欽、維西、中甸、貢山等地,記載下了詳盡珍貴的考察回憶錄,並繪製出漂亮的地圖。
2005年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一位名叫郭素芹的女學人意外地在圖書館發現了這張百年前的地圖,它顯示了通往“香格裡拉”腹地的新路線。經鑒定,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的一張茶馬古道地圖,這張老地圖的發現,強有力地佐証了研究人員們的猜測︰滇藏茶馬古道附線自大理經六庫、過茨菇、沿獨龍江而不需要橫穿西藏腹地便可直接進入印度。
這一個史實有力的佐証了從濮人之地向異域出發,從而進行茶馬商旅的通道是存在眾多的捷徑與特殊附線的。
在俊德昌號的遺址旁(今鳳慶境內),被稱為茶馬古道第一鎮的魯史鎮,是順寧通省驛道和茶馬古道上瀾滄江和黑惠江之間的重要驛站。
這條茶馬古道開辟于1328年,距今已經有700多年歷史。從這裡一條是北道,從順寧出發到下關,有人稱之為“順下線”;另一條是西南道,被稱為“迤道”,經魯史、犀牛,再以竹筏在犀牛渡口過黑惠江,然后經蒙化(今大理巍山)抵下關,再轉運于麗江的茶馬市場,銷往康藏。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順寧知府劉青率軍民在瀾滄江上修建青龍橋后,馬幫就經過青龍橋、登騾馬萎坡,進鎮康后就可直抵緬甸臘戌。
這似乎也關聯到了福祿貢茶與失傳的鳳山雨前,這些產品當年之所以蜚聲海內外,實應該仰仗這裡方便快捷的出境通道。因為戰時的公路交通阻斷,曾經使茶馬古道熱鬧了好一陣子,當時雲南腹地的人們如果要前往北京、上海,首選的行程仍舊是沿著茶馬古道抵達緬甸,中轉泰國或香港,然后由海路抵達北京、上海……
也許,俊德昌號與“鳳山春尖”的消息也就飄渺的洒落在這一條路線的某天某處某個角落罷。
《飄渺的茶緣與失傳的“鳳山春尖”》
普洱的底子是苦的,
茶馬古道是苦的,
馬幫生活也是苦的。
作為三寧茶葉公司的創始人,年過不惑的三寧先生這樣品味著普洱與古道的傳奇。
他是一位馬幫人的后代,20歲不到就進入茶行,赤手空拳的創下了企業,是天生的與茶有緣。
“要做出好的普洱茶除了必備優質的高山茶原料,也需要許多方面許多年的積累,包括人生閱歷。而品茗普洱也是如此。需要心性的沈澱與歲月的打磨。否則品不出普洱的靈性與奧妙。”
隨著這位茶人製作七子餅茶的口味傳開,眾多的香港、新加坡客商,包括美國華裔茶商不辭千山萬水,再次拜訪“鳳山春尖”的故裡,並與這位茶人反複切磋,猜測著失傳極品的口味……
一些人提出普洱茶湯飲入口要滑而柔和;
一些人提出普洱茶湯飲入口要靈活而入口即化;
一些人提出普洱茶湯飲入口要醇濃而帶有沙沙的感覺……
因為清王永撰《滇行日錄》贊鳳山茶為“雲南茶以此為最”,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普洱,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探詢茶馬古道,
越來越多的人在細究︰什么才是上好的普洱。
也許,普洱的底子是苦的,回味卻是甜的;
茶馬古道是苦的,后來的日子卻是甜的;
對于或者仍然存在、深藏于山中不知年月的古茶樹,以及流失在歷史煙海當中的俊德昌號與“鳳山春尖”,深諳普洱靈性的茶人們似乎堅信它們必定藏匿在一個特定的空間或者歷史的某處角落,有一天機緣湊巧便會以福祿貢茶的傳奇方式重現世間,以饗世人。
- May 17 Sun 2009 16:41
普洱茶-茗若居---漂流的古道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