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桑扁(錢一清) (1).jpg

桑扁(錢一清) (2).JPG

桑扁(錢一清) (3).JPG

桑扁(錢一清) (4).JPG

桑扁(錢一清) (5).jpg

桑扁(錢一清) (6).jpg

桑扁(錢一清) (7).jpg

桑扁(錢一清) (8).jpg

桑扁(錢一清) (9).jpg

桑扁(錢一清) (10).jpg

桑扁(錢一清) (11).jpg

壹、作品:

壺名:桑扁(1703

作者:錢一清

泥料:清水泥

年份:癸己年夏月

資歷: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容量:約250cc

制作:全手工制作

 

貳、簡介:

錢一清

(一)、國家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江蘇省陶瓷協會會員

中國紫砂協會會員

(二)、畢業于南京師範大學工美本科專業,中國收藏家喜愛的工藝美術名人,江蘇省陶瓷協會會員,中國紫砂協會會員,“漱荷居”主人

1969年生於江蘇宜興,1987年進入紫砂工藝廠,隨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儲集泉】學習制壺工藝和造型設計,後拜高級工藝美術師【黃自英】為師學習陶刻裝飾藝術。2002年進入研究所跟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鮑志強】繼續學習深造。其作品注重詩、書畫、刻融陶藝於一體的表現形式。在紫砂藝術中獨樹一幟。

 

叁、*紫砂藝術認識序篇--分享參考

一、何謂原礦紫砂泥?

(一)、紫砂泥料的八大特點

紫砂的特別之處,在於天然具備了原礦的化學組成,經過簡單處理以後,就可以由坯手任意捏制,不但可以定型還可以加工,乾燥後能燒製成完整的產品。這樣的工藝性能,是一般經過加工以後進行生產的陶瓷、陶土泥料根本不具備的。

紫砂泥材質的特點:

1、可塑性能高

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異的不同造型。製作時粘合力強,但又不粘工具不粘手。用它單獨製作流、把,粘到壺體上後,仍可加泥雕琢施藝。方器的泥片單獨成型後,可用脂泥鑲接再進行加工。

2、生坯強度大

壺的口蓋,在製作生坯時可以做到嚴絲合縫;造型輪廓線條,可規矩嚴謹而不致扭曲;把手可以勁鍵粗獷,與壺流比例合度,但不會連帶壺口面失圓;可以製作與壺身同樣大的大口面壺型。

3、單獨可成型

例如「清水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他原料就能單獨成型。

4、燒成變形小

不同泥料的紫砂壺坯,雖然燒成收縮比不一,燒成溫度範圍也較寬,但均變形率小。

5、透氣性能好

石英團結體內部的氣孔為閉口氣孔,包裹在石英團結體周圍的氣孔群為開口氣孔。雙重氣孔結構,使紫砂壺氣孔微細,密度高,透氣不透水,具有較強的吸附力。

6、鬱閉不竄味

壺口壺蓋能吻合嚴密,位移公差小於0.5毫米,減少抵擋了混有黃麴黴菌等黴菌的空氣流入壺內的管道。能長時間地保持茶的色香味,相對推遲了茶葉的變質發餿。

7、冷熱可急變

除了「朱泥」屬於特例外,「紫砂泥」均冷熱急變性能極佳,可適應驟熱驟冷的條件,沸水沖泡後急入冷水,亦少有爆裂。

8、光澤多沉穩

紫砂泥成型後,平整、光滑、富有光澤,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包漿生幽幽之光,奪目而不晃眼。

以上是為一些紫砂基本知識,供參考

(二)、不懂紫砂壺的人該怎麼去看壺?

不懂壺的人怎麼看壺呢?

人有骨架、肌肉、皮相,壺有線條和輪廓。藝人以素描的手法直接取相,眼、手、心相應以與造物肉搏,線條以其勻整、流動、回環、曲折,傳遞著壺的體積、形態與生命。

一個人,挺胸、抬頭、闊肩,我們便稱其有精神,因其骨架重心向上提。一把壺有無精神,也要看骨架。所謂美人在骨不在皮,骨架搭得好,壺的精神也就截然不同了。

精神主骨,重在肩胸,在視覺上體現在壺體局部的折角弧線,當局部折出角度之後,猶如人之肩膀舒展,重心提升。若折角弧線流於淺弱,肩膀瑟縮,則骨相單薄。

若以五官來賞,那壺的五官是哪些呢?

1、壺嘴:

紫砂壺的嘴、把和鈕,制壺者通常稱其為似人的五官,大小比例絲毫不能苟且。嘴、把和鈕的造型處理要與壺體形態相協調,不可太張揚或太弱。壺嘴的類型大致可分為一彎嘴、二彎嘴、三彎嘴、直嘴和流曲等多種。

好的壺嘴,造型要適合水流曲線的變化,壺嘴的長短、粗細,裝在壺體上的位置都要恰當。
壺嘴內壁一定要通暢、厚薄均勻,壺蓋上的通氣孔要大小適當,不易被水汽堵住,注茶時空氣流通,並形成一定的壓力,小小壺嘴也有那麼多門道,藝術路上只有精益求精。

2、出水口:

紫砂壺嘴的出水孔,不太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出水暢與不暢,出水孔至關重要。早期紫砂壺出水孔,人們大多想像為獨孔,其實並非完全如此。紫砂壺出水孔,應是隨著茶葉的焙制方法的發展和飲茶習俗的變化而變化的。

1)、【獨孔】

2)、【球孔】

3)、【網孔】

起初,紫砂壺為獨孔,極易被茶葉堵塞,但最遲在晚明時,已有個別紫砂壺出水孔為錢形孔,但不知為什麼沒有普及開來。直到晚清,紫砂壺出水孔,才流行改作多孔。文革時,有批紫砂壺外銷至日本,這批外銷壺裡,出水孔設計為半球形網孔。這樣泡片茶時,可避免茶葉堵塞。

3、壺把

紫砂壺的壺把形態有端把、橫把、提梁三種類型。其中端把的形式最為常見,就是傳統中的執壺把,今天較為常見的多為環形把。橫把,就是壺把與壺嘴成90度角。橫把壺,早在唐代長沙窯中就已有生產,可見在唐代比較流行。現在國內一般很少見到橫把壺,但是日本人、韓國人品茶時多用橫把壺。

提梁壺類型,古已有之,原始陶器及青銅器造型中皆有。紫砂壺中的提梁又有兩種形式之分,一為硬提梁,一為軟提梁。

4、壺足

紫砂壺的底足可分為一捺底、加底(圈足)和釘足三種類型。

「一捺底」是紫砂壺底特有的樣式,薄薄的底片,嵌入壺體,底呈凹形。因紫砂另外無須上釉,燒成時便沒有粘底或粘匣缽的顧慮,盡可採取最簡潔、最方便、最精巧的做法。

在看壺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換位思考下,把壺當做一個人來看下,看看這個身材如何,五體協不協調,基本上就可以確定其形是否到位。看壺如看人,看一把壺的神韻,就要看壺的五官組合在一起是否有精神。

紫砂壺如人,不僅以血肉之軀立世,更追求風神之美,將用和意渾然相通。這一過程中,實現著很多的對立與統一,如賓主之序、均衡之變、節奏之美、大小曲直等等,這一系列的對立和統一,本質是審美的張力。

中國古代哲學的經典,在紫砂誕生的那天起,就與它一道,共同塑造著不朽的東方傳奇。 “善學還從規矩凡學,不可自作聰明,需知一器方圓自有度,莫將馮馬亂糊塗。唯有吃透章法,縱橫使轉間皆能出規入矩,始可言變、言新、言奇。

二、賞壺之境,你屬何層次?

「王國維」有以詩比喻的治學三境界,而世事相通,棋有棋道,畫有畫品,高下有別。

賞壺也不例外,玩家不妨對號入座,看看自己到了第幾層境界。

第一層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這句詩比喻對「紫砂壺」產生了購買、欣賞的興趣,對基本常識有了求索欲望,卻只是停留在表像認識和個體感知層面。

對泥料的種類管窺蠡測,對工藝的認識若明若昧,對造型、風格等特徵只有淺表的印象。

這一層的玩家,購入紫砂壺時心懷喜悅和敬畏,反復上網發帖求教,看前輩的回帖,生一語天堂,一語地獄之感。

且都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特別注重壺的外表,非常迷信作者的職稱,以及是否全手工。

至於做工的優良程度,一把兩三百元的壺和一把上千元的壺擱在一起,並不能看出孰高孰低。他們購買的壺性價比較低,很少有保值升值的空間。

第二層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一層的玩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能說出一點泥料的門道,基本能夠區分不同工藝的紫砂壺,對商家的行銷噱頭,也不會照單全收或如墜雲霧。

而是進行獨立思考,將被動接受化為主動學習,懂得收藏並非簡單的收入囊中,其深義更在於研究和體悟。

相比第一層,第二層的玩家更理性,不再堅持全手工,對職稱持保留態度。

但也不太敢涉獵價格略高的中青輩實力派作品,儘量購買性價比比較高的壺,偶爾也會淘到具有一定升值空間的作品。

第三層

「眾裡尋他千百度

暮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類玩家已經具備了非常專業的紫砂知識,有很強的鑽研精神。

對泥料、器形、工藝、風格都有著全面而深刻的瞭解,所獲藏品逐漸豐富,汰粗留精,見識日廣,對普通的紫砂壺已經失去了興趣,俗話叫眼了。

其次,他們對藏品的態度也起了質的變化,不再把紫砂壺看作單純的器物,開始抽象它們蘊藏的內涵,思考傳承的脈絡。

在圈內具有一定的聲望和說服力,能夠為新手答疑解惑。具備一定的投資眼光,其所購買的紫砂壺大多是有升值潛力的,乃至有著股市操盤手式的嚴謹與理性。

當然,對這一層的玩家來說,光有眼光和知識是不夠的,還得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作家「潘向黎」說:看壺看到第幾層,端的是要看人的境界到了第幾層。但是不論第幾層,紫砂都可以和你朝夕相處,和諧默契。

玩壺者千千萬萬,有幾人能達到燈火闌珊的境界呢?

持之以恆的學習,孜孜不倦的求索,向著更高境界攀登所帶來的成就感,也算是永難完滿人生的一點補償了。

三、養壺:參考壺友總結養壺的最佳方法

養壺是一種樂趣,需要對紫砂有一定的瞭解,到目前養壺已經總結出一套專有的方法,在養壺的過程當中相關的輔助工具應運而生,值得注意的是如何才算是一個正確而又最佳的養壺方法呢?

1、專壺專用、一壺事一茶

因紫砂泥特殊的胎體結構(雙氣孔結構、分子以鱗片方式排列),而能夠吸附茶湯中茶浸出物(紫砂壺茶具的吸水率為1.6%-7.05%),促使胎體發生變化,並能夠散發所泡之茶的氣味。玻璃、瓷質、不銹鋼等材質的壺因其胎質緻密而不透氣,難以使茶湯長時間的保持優良品質。愛壺品飲人士,獲得砂壺,經過開壺保養、去除砂壺土腥氣之後,用幾類茶試壺。根據自己的喜好,而最後決定此壺泡哪種茶,爾後一直不變,做到專壺專用。平時泡茶依茶擇壺,一壺事一茶,嚴格區分,泡茶品味。

2、及時清理茶渣、保持壺內清潔

紫砂壺因其特有的雙氣孔結構,以及嚴密的造型,能夠推遲茶湯變慢的時間,對茶湯中氧氣的保有時間遠遠長於其他茶具。為了使茶壺能夠多吸收茶汁,常有人不清理或遲清理茶渣,認為可積累茶山,加快養壺效果。其實,長期使用的紫砂茶壺,茶銹還是要清理的,因為茶水在久置後會氧化生出褐色的茶銹等物質,附著在茶具內壁上,長期含有茶垢的壺會影響美壺質感。因此,每次飲泡完茶湯後,要及時清理茶渣。壺內的茶銹可定期用棉質的紗布用力蹭擦除去,但不可使用洗滌劑。清理完茶渣之後。要把壺蓋和壺體分開放置於通風乾燥之處,不可蓋住蓋子保存,否則易生黴菌;放置在有異味的櫥櫃等地方也不可。假若舊壺長期不用,致保養不當壺內發黴、生有菌斑等時,當用洗滌劑仔細清洗,也可按照開壺之法養護;放在窯中進行二次燒制也可以,但存在風險,茶人壺友當慎為之。

3、用棉質或細布茶巾擦拭壺體

在泡茶的過程中,用棉質的帶有所泡茶湯的濕茶巾對壺體進行擦拭,可有效地促使茶壺變得乾淨整潔。微量茶湯的滋養,能夠促使茶壺胎質發生變化。在用壺巾擦拭之時,需要謹慎為之,不可過度猛擦。對有些有缺陷的流涎造型的壺,要注意及時擦拭清理壺流下部的茶湯。以免長期因保養不善造成壺整體包漿的缺陷。對壺身的壺流、壺把轉接處,壺蓋的內口外沿、壺鈕等轉接處要細心擦拭,這些偏僻處容易被忽視,長期以往,容易積垢,會影響茶壺的整體養護效果。

4、不要接觸油脂類物質,時常用手摩挲把玩

紫砂壺一旦沾染到油脂。就容易發出賊光,易養出帶有花斑的壺。壺體的內外均不可沾染到油脂。每次茶事活動,都需淨手弄茶,一是使茶免受異味污染;二是茶壺能得到良好的保養。在喝茶的過程中,用潔淨的手對砂壺摩挲、把玩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人手分泌的體液對於紫砂陶。甚至於竹、木頭、牙、角、玉等材質均有良效,這已被諸多玩家所證實,但現在無法通過儀器分析檢驗出來。一般而論,新壺初始養護使用的第一年,壺體外觀色澤會有較多改觀,泥色會比原色沉靜,蓋與壺口之間會更密合,通轉舒暢。從第二年開始到第五年之間,茶垢會使壺壁內外色調一致。壺基本上已脫盡燥氣,漸顯雅光,益茶性明顯。五年之後,壺的感官變化極為緩慢,很難在十年、二十年間有大的突破。但壺的光澤卻更雅致如玉,有溫潤之光澤,以案頭清供,則愈發彰顯其沉靜之美。

5、讓壺有休息的時間

泡茶之壺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每隔一段時間可以讓壺乾燥一下,這樣壺體有吸附茶汁的條件,有助於改善壺胎泥質結構。有的壺,長期的使用過程能使胎體泥質變的更好,更適宜發揮茶性,甚至有的壺原來滲茶的小缺陷,在長期茶汁的滋養下而消失。有些「段泥壺」,有時使用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吐黑現象,可用間停方式。能逐漸減輕此現象。乾燥的壺體,尤其是胎質較為疏鬆的壺體,沖入開水之後,因其特有的雙氣孔結構的胎質,能聽到開水滋潤壺胎的滋滋聲,隨開水泡出的茶葉浸出物對改良壺胎十分有益。

6、依茶擇壺,使茶性與壺性相得益彰

不同茶類的茶性相差很大,因此,沖泡各類茶的方法、水溫、沖泡時間、茶具選用、飲用方法等等也各有差別。明代「許次紓」《茶疏》中說:茶滋于水,水借乎器,湯成於火,四者相須,缺一則廢。說明了泡好一壺茶必須要做到水好、火足、具美。現在茶藝之中講究茶、水、器、火、境、技藝的和諧一致。用泉水、紫砂壺泡好一壺茶成為水為茶之母,壺為茶之父之說的典範。

7、養壺不要刻意而為之

壺經養護彰顯美韻,假若過於急功近利,急於求成,茶也不喝,一心想得壺之包漿玩物喪志,那就背離了養壺的意義。順其自然地喝茶、養壺,才是茶人壺友積極生活、投身世事地踐行茶之道與壺之道。

養一把好壺不但能有成就感,讓你對紫砂印象更深刻,同時讓你有高尚情操,更有氣質,紫砂壺不單單是收藏品、生活用品,更是一種藝術品,細細品味紫砂,你會從中感受到更多。

四、結論:一壺一世界,杯茗品人生

「宜興」的獨特材質:「紫砂」,造就了我們廣大的能工佳匠,造就了「宜興」這個陶都名氣。他們創造的寶貴財富和一件件留存于世的精美工藝品,就是工藝的證明、品質的的證明。所以說:紫砂是一種特質、紫砂是一門工藝、紫砂是一種品質、紫砂是一門道德。

「紫砂壺」的出現,與茶的相得益彰,直接影響了茶文化與品茗的審美境界。小小一杯茶,能牽引你的味蕾,能帶動你的審美,更能讓你心愛的壺在這茶湯的泡養中日漸光彩。不知是好茶成全了好壺,還是好壺襯托出了好茶。

然而,不管是泡茶、喝茶還是養壺也罷,都需要一份耐心。茶,最初是苦的,但苦是暫時的。

茶道,猶如人生之道。自古以來,文人雅士總是把品嘗佳茗,和品味人生相提並論,以茶道來省悟人生之道。品茶,就是品自己的人生。

很多人不喜茶中苦澀,沒有耐心去品完苦中甘甜,也就永遠體會不到那種苦盡甘來的快意。一杯茶,喝入口中,先得其苦,再得其甘。人生亦如此,先苦才會後甜。

喝一杯茶,拿起、放下。拿起是為了「生存」,放下是為了「生活」。當拿起一杯明知苦澀無比的茶,你是否能喝下?放下茶杯,你能否要放下對苦澀的回憶,風輕雲淡?

如果說一個連茶都沒有耐心品完的人,那更不會有耐心的去養一把壺。也許剛開始還激情滿滿,後來卻日漸消極怠工。幾個月後,耐心消失殆盡,乾脆就束之高閣了。

顯然,在當下這個追求短視快速的環境中,卻變成了大多數人缺失的能力了。原來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泡出一壺好茶,養成一把好壺的。

沒有耐心喝完一杯好茶,也過不了養壺這關,還如何進入用壺的進階呢?茶與壺,無非都是耐心的成全。耐心大一分,能量也大一分。

給自己手中的那杯茶、那把壺多點時間,在茶湯賦予的寂靜氛圍中,沉浸自己,認真喝茶。品茶,養壺,可以不求其中深意,但求一分耐心與平常心;賞壺、品茗之喜悅,盡由心中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茗若居普洱茶 的頭像
    茗若居普洱茶

    普洱奇想-茗若居

    茗若居普洱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