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名:09年六大茶山印級倚邦山青餅
茶廠:雲南六大茶山茶業公司
年份:2009年
規格:357公克
說明:
(一)序言
前猛海茶廠廠長阮殿蓉創辦了「雲南六大茶山茶業公司」,有「普洱茶皇后」之美稱。多年來阮殿蓉一直將普洱茶文化的研究和推廣做為產品營銷的一部份。「每片茶葉都有一段故事,但只有茶的品質好,才能賦予文化內涵,這樣的內涵才能持久」她的理念是:【質量決定成敗,文化指導未來。】阮殿蓉認為普洱茶最基本的屬性是「飲品」,因此食品安全衛生是普洱茶產業發展的關鍵,所以最重視的是「品管」。
目前阮殿蓉六大茶山公司的普洱茶品,除銷往中國境內各省,還銷往日本、韓國、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瑞士、波蘭等國家。她著有「六大茶山」、「我的人文普洱」等著作,其中的「陳年普洱茶:時間的重量」一文還曾經入選為有一年中國大陸高中會考的試題。
(二)簡介--倚邦古茶山的歷史
自清.雍正七年至同治年間,由於石屏和四川、江西的客商、茶農大量前來開墾茶園、建茶莊商號,倚邦古茶山茶葉生產貿易一直保持著興旺繁榮的景象,道光年間達到鼎盛。倚邦古鎮位居形似馬鞍的山梁上,方圓l平方公里左右,四面山巒聳立、溝壑縱橫.猶如群山之中的孤島城堡,易守難攻,住戶最多時逾千戶,古鎮主街和3條支街兩旁茶莊商號林立,大小茶莊商號50多家,有不少客棧、雜貨鋪等等,商賈往來頻繁,馬幫鈴聲不斷。一派喧鬧繁榮,茶葉年生產貿易總量達一萬擔以上。直到清末,倚邦一直保持了“六大茶山”的政治、經濟、茶葉貿易中心的地位。
倚邦古茶山包括如今象明鄉的倚邦、曼拱、河邊三個村委會的茶山,古茶樹以雲南大葉種茶為主,保存有少部分四川引種的小葉種茶。這裏的普洱茶滋味濃厚,香高馥鬱,苦澀味輕,回甘爽口,歷來為客商首推。其中又以曼松茶品質、滋味最佳,自古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說。因此,自清-雍正年間起,曼松頭撥春茶製作的普洱茶被列為朝廷貢茶的首選, “年解貢茶二十擔”。採辦貢典之茶一直持續到清末光緒年後期,由於社會動盪,邊關不安,道路艱險,貢茶押解途中累遭盜匪搶劫,官府只好作罷。倚邦茶山所產的普洱茶緊團茶,又稱“元寶茶”,主要銷往四川、西藏、貴州各地,並部分通過老撾、經泰國銷往東南亞及港澳地區。
清朝末期,社會動盪,盜匪猖獗,內地商人不敢入山貿易,加之易武古茶山的興起,六大茶山的普洱茶生產貿易中心逐步移到易武古鎮,倚邦茶山茶商茶農四散,貿易銳減,老茶園荒蕪。至宣統年間,倚邦街僅有慶豐和、慶豐益、元昌和恒盛等四家茶莊在慘澹經營。1912年以後.倚邦茶山的普洱茶產銷重新出現逐漸恢復勢頭。1942年,基諾族、瑤族起義,攻打倚邦古鎮,戰火把古鎮變成了一片廢墟,倚邦古茶山、古鎮從此走向衰落。
普查隊實地踏看、普查了倚邦茶山曼拱一、二、三隊,河邊隊、老街子、倚邦、細腰子、麻粟樹、夾布老寨、習空、曼松、背陰山等古茶村寨,大小山梁都有古茶樹分佈。倚邦古鎮古跡遍地,茶史文化古跡保存眾多。青石條鋪成的古鎮街道.青石條茶馬古道從這裏伸向遠方.記載和彰顯著普洱茶古茶山遠久的茶史和蘊涵豐富、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主要古跡還有位於倚邦寨的官墳梁子完好地保存著倚邦“土千總”曹當齋及夫人之墓。曹卒於1’799年.乾隆二年皇室敕功德碑一塊,內容都涉曹土千總及曹夫人葉毓管茶功績,可見清王朝對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重視程度;倚邦街村委會保存著乾隆、道光、光緒時期的三塊青石碑,記錄了當時的重大茶事;在新發寨山神廟一大茶坑旁的茶拜堂,保留著古代茶農、茶商祭祀茶祖孔明、祭茶樹神的遺跡遺物;安樂的江西廟、四川會館遺址等等,足見當年的興盛繁榮。
倚邦古茶山至今仍保存著的古茶園總面積為2 950畝。古茶樹普遍分枝密,有較多分枝級數,最多四級以上;密度90—250株/畝不等。茶樹高3~7米,根基圍30~100釐米。葉基楔形,葉長葉寬脈對葉身平或微隆,葉緣平。在這裏發現了上百畝連片的小葉種古茶園,小喬木型,絕大多數的茶葉葉片色澤呈深綠或綠,樹齡均在300~500年,共計l 200畝,其中又主要集中分佈在倚邦、曼林、曼莊3個最早生產普洱茶的古茶山,分別為465畝、2 224.畝和879畝。這一活的見證說明,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與內地古茶區在茶葉種植、加工、工藝技術和茶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摘錄倚邦文獻)
(三)特色
茶品來源於西雙版納猛臘縣倚邦山茶區,為六大茶山公司從2002年來開始生產的六大系列之倚邦老樹茶青為原料,經傳統工藝加工後蒸壓而成形,產品外形條索緊結清晰,顯毫,色澤綠潤,內質茶氣十足,茶湯黃綠清亮,香氣清爽悅人,葉底柔潤,回甘持久,耐沖泡,是一款宜飤宜藏的優質普洱茶。
本茶品原料抽樣經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於2009年5月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