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名:2005年早春永明茶廠【双象牌】【布朗山喬木熟餅茶】(第501批次)【早春金芽】----------2005年初春、認證前傳統工序生產、九年陳期轉化、歷史歲月痕跡、包裝現茶油及破洞、內質呈現轉韻中、乾倉中濃郁感、浸沈歷史年輪、綻放陳化美韻
出品: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勐海永明茶廠
年份: 2005年早春(第501批次)
規格:淨含量:1餅357克、1筒7餅、1件12筒84餅
說明:
一、布朗山古茶山:
布朗山鄉是中國惟一布朗族民族鄉,也是最古老的古茶區之一。布朗山位于滇南邊陲勐海縣中緬邊境.境內山巒起伏連綿,溝谷縱橫交錯,海拔在535─2 082米 之間,森林覆蓋率達67%o總面積1 016平方公里,占勐海縣土地總面積的l/5,轄7個村委會共53個自然村寨,總人口1.6萬人,其中布朗族1.1萬人,其餘為哈尼族、拉祜族、漢族。是滇南最為地廣人稀的邊境民族鄉。
布朗族是雲南最早種茶的民族──古濮人,他們擅于種茶,寨子遷到那裡,他們就在那裡種茶。布朗族遷徙到布朗山的歷史和植茶史迄今已有近千年。布朗古茶山主要包括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曼新龍等寨子的古茶園。其中,老曼峨是布朗族在布朗山最早建立的寨子之 一,其種茶歷史已有900多年。
布朗山茶山擁有栽培型的古茶園資源9505畝,均為普洱茶種。古茶園分佈在班章村委會新班章、老班章、老曼娥。布朗山是勐海著名的茶山之一,布朗山茶區之晒青毛茶原料,以滋味濃強度最高馳譽海內外。如果以滋味濃重為準繩來說,布朗山晒青毛茶可以冠雲南晒青毛茶之首。布朗早春茶採用2005年布朗茶山早春茶為原料,經傳統工藝壓制而成,餅形圓正,表裡如一。
二、茶品特色:
老師傅沿用以前【雙象牌】傳統的經典配方,精選以雲南省南糯山、布朗山、西定及巴達高海抜雲霧山間老茶樹區域內的雲南喬木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適度後發酵,高溫蒸壓加工成。
以春茶堆渥發酵,並配以30%左右的陳年老茶精心壓制而得;該茶選料等級較高,條索肥壯粗大,發酵適度,葉底肥嫩油亮鮮活,口感醇厚,滋味飽滿豐富有層次,茶湯濃稠紅亮泛油光,茶氣厚實。真是一款不可多得的高檔熟陳茶餅。此款熟茶已適合現在品飲也適宜再繼續長期存放後,得以更好的轉化,宜品宜藏。
三、勐海縣永明茶廠簡介:
(一)、勐海縣永明茶廠屬個體合資民營企業,位於猛海縣城南郊景買路26號, 2000年10月25日掛牌落戶勐海。經歷多年的艱苦創業,茶廠由小到大,從當初十六個工人的手工作坊,演變成了擁有固定員工80多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人,固定資產170多萬元,具有較高標準的普洱茶成套生產線,7000多平方米的生產、發酵車間,年設計生產能力在500 噸以上,成為勐海縣有較強實力的普洱茶專業生產廠家。
一、爭創品牌:勐海是雲南大葉種茶的原產地,又是普洱茶優質原料的中心地帶,依託產茶大區的資源優勢,幾年來的經營活動本著誠信做人,踏實做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經營理念,使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註冊的“實益”、“雙象”兩個商標已獲得國家商標總局的註冊批准。自主研發的高檔散普、磚、沱、餅四大系列30餘個常規品種都使用了“實益”、“雙象”商標,在省內、省外市場獲得了較高的知名度。昆明、廣州、北京、上海、西安、南京、重慶、南寧、太原等地設立了直銷門市,產品呈現旺銷趨勢。
二、“QS”的市場准入使企業走上了健康良性迴圈的軌道: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已經加入了世貿組織,對於食品製造業來說,無疑是一個的挑戰。2005年5月13日在省品質技術監督局舉辦的培訓班上,對食品實行市場安全准入制是一個強制性的准入制度,硬著頭皮、帶著情緒開始了改造工作,通過一年來的硬體改造,總投資32.5萬元,於2006年7月6日順利的通過了“QS”現場核查B級認證,成為勐海縣首批通過“QS”認證的民營企業。認證後的茶廠,廠榮廠貌煥然一新,環境衛生有了保障,生產工藝更趨合理,員工配發工作服並持證上崗,責任感、凝聚力增強了,產品品質明顯提高,在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訂單隨之而來。
三、通過綠色食品認證,使企業的發展更上一層樓: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安全、綠色、環保的消費理念已深入人心,對企業的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不但要安全,更要綠色與環保。對此我廠在勐海縣布朗山鄉勐昂村公所的勐昂、曼糯兩個村民小組的158戶茶農,2514畝茶地,實行統一管理,合同訂購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此舉的目的在於從基地入手,確保產品品質與數量能夠得到有效監控,同時將山區的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使茶農放心種茶與種好茶。
為通過綠色食品認證,永明茶廠的所有生產車間又一次按照綠色食品的認證要求做了較大的硬體改造,總投資23.48萬元,再次用信心和決心證明,讓老百姓消費滿意、安全、放心、綠色、環保的食品是我們永遠的責任。
(二)、勐海縣永明茶廠屬個體合資民營企業,位於勐海縣城南郊景買路26號,2000年掛牌落戶勐海。歷經6年的 艱苦創業,茶廠由小到大,從當初16個工人的手工作坊,演變成了擁有固定員工80多人,專家2人,技師6人的專 業隊伍, 具有兩條高標準的成套生產線, 8000多平方米的生產、 發酵車間, 年生產能力800噸以上,成為勐 海縣具有較強實力的普洱茶專業生產廠家。
永明茶廠總經理、農藝師『曾勇』, 憑藉多年來在雲南省茶科所工作的經驗, 熟知勐海茶產業的資源優勢 ,茶科所工作期間,在所長「張順高」的帶領下,先後參與了勐海縣國家級星火計劃與全省茶葉綜示區兩個重大項 目的具體實施,二十多年來一直從事茶葉的栽培、加工、生產、銷售工作, 蘊藏著較強的專業實力。
2000年, 在改革開放的東風吹拂下,他與在黎明茶廠工作多年,具備較強管理、銷售經驗的「蘭明(廠長)」辭職下,聯手合資創辦了「勐海縣永明茶廠」。本著誠信做人,踏實做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 經營理念,使企業做大做強。註冊的“ 雙象”、“ 實益”兩個商標在省內、省外市場獲得了較高的知名 度, 在昆明康樂茶葉批發交易中心設立了直銷經營部, 在廣州、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南寧、重慶等 地產品呈現旺銷趨勢. 目前,該廠自主研發的高檔散普、磚、沱、餅四大系列,40餘個常規品種,原料 90%以上立足于勐海南糯山、 布朗山、格朗河、 西定、 巴達、 高海拔雲霧山間的大葉種喬木曬青毛茶, 集天地間之靈氣,力爭高品質的產品形象,呈現給愛茶、 懂茶的廣大消費者。
四、勐海永明茶廠「曾勇」廠長:一次午餐改變勐海茶業命運:
-----【勐海:"普洱茶都"崛起的"秘密武器"】
(一)、2011年8月9日,現任勐海永明茶廠廠長「曾勇」,講述了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曾勇是原省茶科所"分流"的職工,分流後每月領250元的生活費。
這位從1985年就開始涉茶的中專畢業生,于2000年11月在勐海縣辦起了茶葉加工廠。當時,由於不允許私營企業進入茶葉精加工領域,曾勇的茶廠和另外四家實力較強的企業,只能從事普洱茶的初加工--生產曬青毛茶。大家當時很不服氣,覺得長此下去,勐海只能靠賣原料為生,個人賺不了多少錢,國家也收不了多少稅。
2003年,勐海縣召開"工商個體戶表彰大會"。中午吃飯時,曾勇鼓起勇氣走到時任縣委書記身邊,不滿地說:"曹書記,我們勐海茶葉的私營企業,全都戴了頂'加工廠'的帽子,能不能讓我們去掉'加工'兩字,做一些普洱茶的精加工?"曹書記聽完,立刻把在場的工商局局長叫過來,以不容置疑的口氣說:"你明天把他們廠的名字改過來,不要再有'加工'二字,我們應該鼓勵私營企業進入勐海的茶葉精加工!"
第二天,曾勇等人的茶廠全部改名。不久,勐海縣委縣政府發文,鼓勵個體企業和私營企業進入普洱茶的精加工領域。此舉一出,勐海普洱茶精加工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在短短幾年內迅速增到71家,這些精製廠(不含名氣最大的勐海茶廠)年產普洱茶量最小的不少於20噸,一般在300-400噸之間。迅速崛起的精製廠,使勐海縣精製廠總數接近於不少市州的總數,制普洱茶總量幾乎占了全省普洱茶總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成了名符其實的全國普洱茶"生產加工第一大縣"。
其實,瞭解西雙版納普洱茶歷史的人,絕不會輕視勐海極為重要的"普洱茶江湖地位"。
如果說倚邦、易武曾是江內(瀾滄江以東)古六大茶山的中心,那勐海就一直是江外(瀾滄江以西)新六大茶山的中心。"江外"茶山種茶歷史不如"江內"六大茶山悠久,但其發展的步伐卻遠比"江內"快得多--因為"江內"即使在鼎盛之時,入山作茶者只知一代接一代地開設手工作坊加工茶葉,誰也沒有想過開辦茶廠,以此擴大生產規模;而"江外"在茶莊興起之時,卻能敏銳地抓住機遇,開墾新式茶園,創辦茶廠取代手工作坊,並率先使用機械化手段進行茶葉生產。
20世紀90年代,古鎮易武的商人抓住了台商進入的良機,重鑄了"易武普洱茶品牌";而具有經商傳統的勐海人,更以極大的膽略,衝破計劃經濟時代的束縛,果斷決策,鼓勵私人精加工廠,使普洱茶精加工企業在勐海全面開花,創造了一個嶄新的"版納普洱茶時代"。
"我為勐海自豪。過去,勐海的茶葉以賣原料為主;現在,勐海成了普洱茶成品的精加工基地,茶葉原料源源不斷地從四面八方湧向勐海。過去我們向其他州市,甚至是向廣西賣茶葉原料,錢都被別人賺走了,我們在別人面前像'孫子';現在,我們收購原料製成產品,而且產品一出來就被搶購一空。我們賺錢了,不再像'孫子',而是變成了'爺爺'--普洱茶讓勐海人變成了'爺爺'!"「曾勇」一邊泡著自己製作的普洱茶,一邊自豪地說。
(二)、海內外都喜歡"勐海口味",在計劃經濟時代,茶產業不允許非公經濟進入,勐海在很長一段時間是茶葉的原料大縣。到2002年,全縣只有3家普洱茶精製企業。2003年,勐海縣政府提出要發展100家普洱茶精加工企業,勐海縣的茶產業才得到飛躍發展。僅兩年多時間,普洱茶精加工企業就增加了30多倍。縣政府發展普洱茶產業的舉措無疑是強大的'催化劑',但真正在背後起作用的還是市場。在商品經濟時代,市場說了算,行政的'作為'只有順應市場規律,並及時調整自己的行政行為,才能推動一個產業的健康發展。勐海普洱茶市場的特點是什麼?是普洱茶的'勐海口味',廣東人喜歡喝勐海的普洱茶,國內和海外都喜歡勐海的普洱茶口味,這就是市場,消費市場。如果在消費市場已經培育起來的時候,我們還在賣普洱茶的原料而不大量生產成品,那我們就會違背市場規律,就會吃大虧,賣原料不利於茶農的大面積增收,而且在取消農特稅後,稅務部門幾乎無稅可收。可辦精加工廠生產成品就不同了,我們既可收地稅(所得稅等),又可收國稅(增值稅等)。而且,加工增多導致原料上漲,百姓得利。工廠和茶商在精加工和銷售環節賺到更多的錢,企業喜歡;稅務部門依法徵稅,避免稅收外流,地方財政實力增加,政府高興。一個健康的普洱茶產業就應該這樣,在多贏的氛圍中實現良性發展、可持續發展。"8月10日上午,勐海縣地稅局長吳維全侃侃而談:
目前,勐海茶廠還在享受改制的稅收優惠。即便如此,我們的稅收形勢也非常樂觀,今年有望達到600萬元。"吳局長說,過去,稅務部門為了徵收茶葉原料外流的稅款,曾熬更受夜在各地設卡堵收。如今,茶產業發展了,稅收也多起來。
吳局長相信,普洱茶產業既是勐海的傳統產業,又是朝陽產業,因為現代生活增加了人們對普洱茶的需求,傳統的歷史文化積澱和大自然思賜的氣候條件,鑄造了勐海普洱茶的優質品牌。這一切,左右著市場,也決定了勐海普洱茶的輝煌現實和未來。
(三)、特殊條件培育"普洱茶都",現年64歲的勐海縣茶葉辦主任曾雲榮,被版納茶人尊稱為普洱茶的"曾氏老茶樹"。他說話語速極快,能在一小時內向你講述西雙版納兩千多年的茶葉史,並能在不翻閱任何資料的前提下,準確地向你報出勐海縣解放後茶葉基地的建設和發展情況,他對資料有著驚人的記憶力。這位生於瀾滄縣的拉祜族茶葉專家、雲南省勞模和全國先進工作者認為:勐海普洱茶今天的輝煌,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和汗水。
"1986年,兩委(國家計委和經委)三部(農業部、農墾部、外貿部)決定在雲南8個縣建茶葉出口基地,勐海是其中之一。國家投資對低產茶園進行了改造,每改造一萬畝補償人民幣100萬元,另有20萬元的品種改良費。到1990年改造結束,每畝單產由改造前的12.2市斤,提高到1990年的138.96市斤;總產量也由1986年的44644擔,提高到1990年的8.6萬擔。"曾主任介紹:勐海縣委、縣政府見改造茶園的成效顯著,便制定了"101"基本產業計畫,提出對10萬畝("10")茶園進行改造,每畝單產100市斤("1")的要求。到2000年,共完成106420畝,超計畫642畝,且當年產量達到16.2萬擔。到2005年,總產量達193700擔,勐海縣由原來排序在鳳慶、昌寧之後第三產茶縣,變成雲南省名符其實的第一產茶大縣。
"勐海普洱茶能有今天的輝煌,還得益於老天的恩賜"。這位64歲的"老茶樹"以驚人的記憶講述著:"這裏日降露水0.02毫米,每年有182天降露水,加上海拔高度1000米至1800米,大小壩子18個,屬於高山丘陵地帶,形成獨特的小氣候,還有大部分是磚紅壤,非常有利於茶樹的生長和內含物質的積累。此外,勐海大葉種茶品種豐富:據初步統計,勐海群種大葉種有22個,省茶科所有又在此培育了'雲抗系列19個'?'佛香系列24個';目前省茶科所有1002份茶種材料,其中800多份可以用於選育培育各類優良品種。"曾主任放連珠炮似地繼續"數家珍":悠久的制茶歷史,培養了一大批經驗豐富的老工人、老技術員,他們熟知普洱茶的加工工藝;快速發展的茶產業,使勐海已擁有559個初制所,71個精製廠,其中年產上5000噸的精製廠兩家,上千噸的5家,上百噸的100家,這些都為勐海縣將普洱茶產業發展成支柱產業創造了條件。還有,我們有18萬茶農為這些企業提供茶原料,企業發展又讓茶農得利。"毫無疑問,勐海必定會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真正的'普洱茶都'!"
"對不起,我還有事要辦。"這位"老茶樹"說話毫不拖泥帶水,他站起身來,迅速走出了景洪市農業培訓中心的405室。
【摘錄勐海永明茶廠文誌】
留言列表